韩三平的电影观:《建国大业》是“英雄史诗片”(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韩三平的电影观:《建国大业》是“英雄史诗片”(3)
2009年09月18日 16:27 来源:解放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发展中国电影产业,就应当建立电影制片人中心制

  解放周末:您认为制片才是电影的灵魂与核心?

  韩三平:一位中央领导多次讲过,要“建立一支名制片人、名导演、名演员队伍”,这个话说得非常专业,制片人放在最前,责任应该人格化。计划经济条件下,强调名导演、名演员,制片人是谁?就是厂长,但厂长也不管销售。那个时候北影厂拍完戏,交给中影公司发行,赚了赔了都是中影公司的,电影卖得好卖不好跟北影厂没关系。这是明显的脱节,这样肯定搞不好。

  解放周末:有人认为,剧本是“一剧之本”,拍电影,编剧是基础。还有的人说导演是基础,也有说演员重要的。

  韩三平:说编剧重要,导演重要,这些都没问题,但这是对于生产过程而言的。但是,电影不仅仅是一个生产过程,它是一个产业过程,除了生产,还有其他环节,投资、宣传、营销、发行都是很重要的环节。只有从电影开始的第一个环节到最后一个环节统管的那个人,统统都要承担责任,才是中心。从投入第一块钱到收回最后一块钱他都要负责,那个人就是制片人。所以我认为制片是电影的灵魂,制片是电影的基础,制片是带动电影全面发展的机车。发展中国电影产业,就必须建立电影制片人中心制。一个合格的制片人研究的问题比导演多,要懂的事比导演多,要管的周期比导演长。如果讨论了半天连谁说了算都没搞清楚,那不就乱套了?到最后要么扯皮,要么销售失败。如果这样的电影多了,这个产业就是搞不好的。

  解放周末:当制片人成为核心时,培养一群高素质的制片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韩三平:要真正建立中国电影市场经济,必须要有一批优秀的制片人诞生。所谓优秀,就是既懂商业又懂艺术、懂电影的专家。目前存在一些错位的现象。不过有一点值得庆幸,当年外国大片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我们讲“狼来了”,但是经过这些年的历练,现在事实证明,引进外国大片恰恰促进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让我们看清楚一些东西,刺激中国电影成长为产业,使它重新站起来了。在这个过程中,不少人才冒出来了,他们接受了洗礼也获得了成长。这是中国电影产业融入国际电影产业的必然阶段。

  电影的魅力在于艺术、工业和高科技三方面,但工业这块过去被我们忽略了

  解放周末:我们刚才进来后,看到一个非常庞大的电影制作基地。

  韩三平:中影集团建这个基地,是有目的的。电影制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电影的魅力在于三个方面都要求很高,第一艺术,第二工业,第三高科技。工业这一块过去被我们忽略了。为什么电影的历史只有一百多年?因为它是高工业的产物,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可能出现摄影机、放映机,才可能出现电影。而在电影工业这部分,传统的没了,新的又上不去,因此我们曾经一度出现工业加工全部外流的情况。现在我们要把工业加工这部分补上去,只有在高工业的推动下,中国电影产业才能发展起来,因为它毕竟不是作坊式的小生产。

  解放周末:必须是规模化的大工业生产。

  韩三平:对。基地建成,不仅改变了以前中国电影拿到国外洗印那种“既丢面子,又丢票子”的怪圈,而且我们还吸引了大量的外国公司到中国来加工制作。这大大改善和提高了中国电影在世界上的制作水平和制作实力。有好剧本、好导演、好演员不等于就必定会有一部好电影,电影是一个繁杂的工业产品。

  在美国的百科全书里,电影的词条是分在工业的类别中的。好莱坞的一些专职副导演片酬超过导演,这在我们这里目前不可能。我们没有化妆、服装、灯光、制景这些方面的专业人才,这些专业不要说在大学里,连中专院校里也都没有。

  解放周末:工业属性同样需要人才依托。

  韩三平:中影集团未来人才培养的方向,除了注重制片,就是要培养一系列摄影、化妆、服装、道具、美工、录音、剪辑人才,要把电影工业这部分做上去。这是我的一个强烈的思路。

  解放周末:过去人们一直以为,一个好导演、一个好剧本、一批好演员就会组合出一部好电影。

  韩三平:差远了!这还是观念上的问题。过去我们总是过多地强调电影的文学艺术性,但实际上光有那些不够,还需要大量的、复杂的、高难度的工业工艺加工过程,还需要商业过程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一个电影,首先要有人看才行。一个烂电影不可能通过商业手段就变成受观众喜欢了,但一个好电影如果没有运用商业手段去推广,也不可能被更多观众接受。

  解放周末:有时候酒香也怕巷子深。

  韩三平:对。但是有一种“工业化”我是不要的。早上还在唐朝演大侠,下午就到现代社会当警察了;20天拍摄,20天后期,40天以后电影就拿到市场上去了。这不叫工业化,这叫粗制滥造!

  为得奖而拍电影,这是愚蠢的,为了得外国的奖而去拍电影,这是蠢之又蠢的

  解放周末:您怎样评价一部电影的好与不好?

  韩三平: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就要有硬指标。既然电影是产业,就必然有硬指标,就必须建立在一个硬标准上。艺术是一个软指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时候,一个人上午和下午的艺术感觉都会不一样,睡眠充足和睡眠不足时候的艺术感觉也不一样。这个变化太大了,而我们不能把一个产业建立在难以把握的指标上。

  解放周末:硬指标是什么?

  韩三平:邓小平对国家大事的判断标准说过一句极为深刻的话,就是人民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由此我体会到,判断电影的标准,就应该是观众满意不满意、喜欢不喜欢,再简单一点,就是观众买不买票。

  解放周末:您觉得观众对目前的中国电影满意吗?

  韩三平:不满意。观众对中国电影感到不满意是非常正常的。观众对中国电影的不满意恰恰是一种激励,我们正是在不断解决让观众满意的问题的同时,推动了电影产业的发展。

  解放周末:对于电影,人们似乎有一种“得奖标准”。

  韩三平: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讲,中国电影的未来在于票房,在于观众人次,而非奖项!评奖本身不过是为整个电影产业服务的一个环节而已,而且是一个很小的环节。没有哪个国家说我们的电影拍完以后就评奖,评完奖之后就完事了。反过来讲,也没有说得了奖的片子票房就肯定好,没有得奖的电影就不是好电影。

  解放周末:可能有的导演认为他们拍的是艺术片。

  韩三平:我们必须搞清楚,电影首先是工业产品,不单纯是一个抒发个人小情小调的作品,它的生产过程非常复杂,这跟写小说、写诗歌、创作音乐不一样,那些创作成本相对较低,有的一打纸加一支笔就行了,出了废品也不怕,损失不大。个人化的情趣,我不主张运用电影这个手段。电影要尊重大众普遍的欣赏力,大众的普遍欣赏力决定了电影产业的生命力,不能仅仅以个人趣味作为创作主导,那样会对整个行业伤害很大,会伤害大众对于国产电影的兴趣。

  我曾经多次对一些青年导演说过,应当牢固地建立市场经济的观念,牢固地遵循商业运作规律,来从事当今时代的电影产业,否则就没有出路,没有前途。切记不要为了得奖拍电影,为得奖而拍电影,这是愚蠢的,为了得外国的奖而去拍电影,这是蠢之又蠢的!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讨个没趣。

  解放周末:冯小刚的成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不求得奖,但是他的电影有丰厚的民众基础。

  韩三平:中国本土培养的导演中,票房能过3亿元的,目前只有冯小刚一个人。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为观众拍电影,而不是为获奖拍电影,为观众拍他们喜闻乐见的电影,而不是拍他们看不懂的电影。他考虑的是怎样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而不是瞄准几个评论家、评委的认可。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