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护城河改“暗沟”:65年保密的“战备工程”(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北京护城河改“暗沟”:65年保密的“战备工程”(3)
2010年02月23日 10:23 来源:北京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上世纪20年代的北护城河。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疏浚拓宽

  与如今先规划、后施工的情形不同,当年是规划与建设同步进行。1957年,前三门护城河展宽扩建率先启动,而当时,“58版”规划尚在襁褓之中。

  1957年的夏天,还在念小学的谭乃秦注意到,他每天上学都要路过的前门箭楼以东、老前门货运站的一间库房门前,挂出了“改河指挥部”的牌子。

  面对好奇的小学生,指挥部工作人员拿出图纸,耐心地讲解:“护城河是很大的工程,属于永定河引水工程的一部分,那就是在刚刚完工的官厅水库下游修建三家店,然后从三家店大坝沿肖太后河挖掘引水渠到钓鱼台再到西便门。从西便门到东便门的前三门护城河将被拓宽到原来的一倍,引进清澈的永定河水,集景观水面、灌溉、航运、排涝于一身。将来还要加宽东便门以东的通惠河,疏浚通县的北运河……”

  孩子们对规划名词半懂不懂,还是学校老师的一句话能令他们兴奋不已:“到那时,我们就可以从西便门古城墙下的码头乘‘小火轮’去天津了!”

  那年雨季一过,治河大军就浩浩荡荡开来了。城墙上贴满了标语,河边插满了红旗,劳动号子此起彼伏,有节奏的大汽锤上上下下,向河底深部夯实宣武门新建大桥的桥墩。高音喇叭里播放着雄壮的进行曲,间或穿插高亢的宣传:“这条河道展宽后,可以开通北京与郊区的水上运输”;“河水可以供给东郊新建成的热电厂”;“市民劳动了一天,晚上可以来河边散步谈心”……

  没有施工机械,全靠一人一把铁锹一根扁担。工人们在河床的北面用沙袋垒起围堰,挡住东流的河水,然后在围堰的外边将护城河向南北两个方向拓宽。挖出的泥土全靠扁担竹筐挑上河岸,然后用汽车拉走。条件艰苦,民工大多赤脚站在没膝的泥水里,或者穿一种用汽车轮胎做的凉鞋。在这种条件下,流血受伤是难免的,河边工地不时传来救护车的鸣叫。到了星期日,参加义务劳动的机关干部和学生也都来到工地,护城河两岸沸腾起来,印着“市直机关”“师大一附中”“教育行政学院”的各色旗帜迎风飘扬,干部教师挽起裤腿下河运泥,小学生奔跑着为工人叔叔送水擦汗。

  直到1959年春,施工进行了近两年。前三门护城河部分河道拓宽疏浚,崇文门以东1.4公里河底加宽至42米,南北沟沿以西1.73公里河底加宽到25米至42米,由于采用斜护坡,水面可以达到近百米宽。中间正阳门一带因民房多,拆迁量大,只修建了护坡。前门、和平门、宣武门城门前的石桥改建成了宽大的混凝土桥,护城河的南岸砌上了花岗岩护坡。与此同时,西山的三家店水闸、永定河引水渠、八一湖等工程也相继完工。

  施工中发现,前三门护城河西端560米河道南岸绿树成荫,毁了这些树实在可惜,设计人员临时更改方案:原护坡不动,两米以外开挖新河,两河之间形成一个长岛,建成游泳场。建成后的双河岛,河面宽阔,垂柳婆娑,给古老的京城增添了新景色。

  鱼跃护城河

  “护城河里有鱼了!”1959年初夏的一天,前三门护城河岸边到处是孩子们的欢呼声。护城河仿佛一夜之间变了样。河水翻腾,不时有鱼儿跃出水面,河岸水浅处,到处是下河逮鱼的孩子们。

  2005年,谭乃秦在《北京晚报》发表了一篇回忆儿时护城河的文章后,意外地接到了分别几十年的小学同学崔金平的电话,“老伙伴,还记得咱俩那天在护城河里逮了一条大鲇鱼的事儿吗?”“哈哈,足足一斤多,就用手抓上来了!”两位年过六旬的老友,仿佛又回到四十多年前的护城河边嬉戏玩耍。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前三门护城河有这样的场景,可真是头一遭。

  1959年夏,作为1958年北京市水系规划的一部分,永定河引水渠完工,三家店闸开闸放水,永定河水奔流而下,前三门护城河确实是在一夜之间变了样。

  “那一天的印象太深了,”谭乃秦回忆,“清澈的河水流得很快,鱼在河岸浅处跃出了水面,用手都能捞到!估计把三家店水库、钓鱼台的鱼都冲过来了。以前,从来没在前三门护城河里见过鱼。”从那以后,永定河引水渠每天都要向城区放水一个半小时,拓宽后的护城河水面几乎达到百米宽。报纸上说,河道全部拓宽后,就可以在北海湖面上航行的“少年先锋号”的汽艇后挂个小拖船,载着一百多个乘客,在河道乘风前行,游览沿河风光。

  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大庆前,护城河两岸被装扮一新。“大跃进”时城墙下无数的“土炼钢炉”被全部清除,春天栽下的小柳树已开始垂下几根新枝,河两岸插上了彩旗。那一年的国庆节连放了三天礼花,夜晚,宽阔的河面在礼花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美丽。

  按照原计划,这一次的“改河工程”将于1960年完成前三门护城河全部河道拓宽,前门要建一座客运码头,东便门、西便门、和平门等处都要修可以打开过船的闸门……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

  1960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晚。这一年,国内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很多工程下马,前三门护城河的改造也被迫中断,挖完的护坡裸露着,花岗石还未铺上,堤边小树稀稀落落。还没来得及脱下冬装人们就扛着各种工具来到护城河边,但这一次,他们不是治河,而是在河堤上种植蔬菜、蓖麻、玉米……报纸上不时出现是否应该利用河堤种庄稼的讨论。人们忙于果腹,再无人提及护城河改造,这种情况一直持续至三年困难时期结束。

  即便如此,1959年到1963年,仍然是前三门护城河历史上最风姿绰约的一段时光。当年《北京日报》一篇名为“前三门护城河的颂歌”的文章中这样描绘道:蓝色的涟漪舒畅地流来,漫长、宽阔的河道变成一片清新。人们站在正阳门,登上公安局或邮电局的大楼,往南眺望,就可以看到壮阔的清流在眼前浩荡流过。

  更重要的是,前三门护城河拓宽后,设计行洪能力从每秒不足50立方米加大到160立方米。

  1963年8月,一场百年不遇的暴雨袭击京城。8月8日到9日,暴雨中心雨量达到24小时420毫米,几乎相当于现在北京一年的降雨量。城市周边一片汪洋,城内六海、积水潭漫出堤岸,护城河水一直逼到城墙根下。但是,北京四城安然无恙,拓宽疏浚的前三门护城河在这个关键时刻显示出作用,作为北城、南城主要排水河道,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排泄洪水作用,使特大洪水对北京城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