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专家:犯错是成长必经过程 反思错误是教育财富

2010年12月20日 15:23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初中生小钱的母亲,最近有点烦。儿子的班主任时不时的“告状”电话,让她不知所措。母亲的苦恼与班主任的纠结,其实都源于孩子的错误。

  犯错,是孩子长大成人的必经过程,错误如同正确一样,具有积极的价值,关键是现在一些家长和教师对错误的利用价值还欠火候。应当倡导在错误中学习,错误教育,也是一种教育财富。上海市特级校长、七宝明强小学校长吴国丽指出,教育工作者对错误的正确认识和正确行为,对学生的成长影响很大。

  错误可以成为教育资源

  错误,总讨人嫌。不过,杭州市四季青中学黄小小老师在长三角地区第六届小班化教育研讨会上认为,教学过程本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由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人格尚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说错话、做错事是正常的。可是当前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对错误唯恐避之不及,课堂教学追求的效果是“对答如流”、“滴水不漏”、“天衣无缝”。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有些教师总是想方设法使之不出一点差错,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的教学中,即使是一些容易产生典型错误的稍难问题,教者也有高招使学生按教师设计的正确方法去解决,这样就掩盖了错误的暴露而错失了纠错过程。

  在课堂中,我们教师往往看中那些准确无误的资源。对学生的错误资源往往加以躲避,更不要说寻找、利用、开发这些错误资源。

  纠错本未收到预期效果

  某校一位老师从2008年起在所任教的数学学科中开始尝试使用纠错本,但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反之,有三种现象令人担忧:

  现象一:错误订正了,错因没有找到。此类现象出现的比例占到了近一半,尤其以成绩靠后的30%学生为主,分别找这些同学谈话,理由基本是两类:一种是没时间找错因,“把所有的错题摘录下来,再做一遍,要花好多时间,太累了,都不愿意再动脑筋分析原因了!”另一种是找不出错因,所以千篇一律都是三个字“太粗心”。纠错简化成了摘录,没有反思的学习行为,单纯的摘错显得毫无意义。

  现象二:家长代劳摘录,学生简单订正。在“一月一纠错”的作业中,一个学期累积的五次纠错,家长代劳摘录的比例从15%上升到了50%,较明显的是期末复习阶段的摘错,全班40人,除了成绩较好的9位同学是“亲力亲为”,其余“无一幸免”。

  现象三:错误还要分类整理,太麻烦了。分类整理的要求只在期末提了一次,孩子们几乎没有做。平时的衣物,他们也习惯了爸爸妈妈为他们整理。要对错题分类,他们觉得实在太麻烦了!更何况题目在一个本子上,不能分解,也就不可能分类了。显然,学生和家长没有把错误当成资源来开发利用。其实,只有让学生经历错误、认识错误、纠正错误,才能更好地防止错误。

  把错误当成长“催化剂”

  错误来自于学习活动本身,暴露出学生的真实思维,反映出学生建构知识时的障碍。教育专家认为,教师要有效借用错误信息,挖掘错误中蕴含的创新因素,巧妙地给以点拨、适时地给以鼓励,则能帮助学生突破眼前的思维障碍,进入创新的新境界。

  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发现个位数不够减,正当同学们齐心协力想办法时,有位同学提出:“老师,我有办法,35-6,5-6不够减,用6-5就行了,6-5=1,30+1=31。”从结果看,显然是错误的,但他的思路中又明显含有“创新”的成分。老师没有否定他,而是鼓励他说:“我们都想听听你的理由,可以说给大家听吗?”他说:“个位数的5和6相差1,就用30+1……”话没说完,他马上用小手捂住了嘴,“哟”了一声,“老师,我刚才说错了,不是30+1,应该是30-1=29。”老师赞赏地点点头,他是用“差几减几”的思路解决的。在紧接着的学习中,学生既掌握了退位减法的一般方法,又多懂得了一种计算思路。像这样善待、宽容、借用错误,就能为学生开辟出一片创新的“新天地”。

  南京市江宁区淳化小学徐存杰老师认为,错误是一种经历。放弃经历错误也就意味着放弃经历复杂性,远离谬误实际上就是远离创造。过度的防错、避错,缺乏对差错的欣赏与容纳,就会大大地减少学生扩展认知范围和认知能力的提高。

  上海市特级教师、特级校长、一师附小校长鲁慧茹认为,当老师把学生犯错当作教育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时,当家长把孩子纠错当作成长过程加以接受和引导时,错误便是成长的“催化剂”。(记者 苏军)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