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对央行后续加息政策应合理预期——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专家:对央行后续加息政策应合理预期

2010年10月29日 08:50 来源:证券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央行在时隔近3年后首次加息,可谓出其不意;而加息方式也是选择不对称的,存款加息幅度大于贷款加息幅度。笔者认为,央行闪电加息政策的出台,应理解为政策重心会逐渐向“抗通胀”倾斜,加息周期或许已经到来。所以,市场对央行后续加息政策应作出合理预期。笔者认为,如果今年接下来的时间CPI以及房价上涨仍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不排除今年12月或明年一季度还将继续加息1至2次。

  合理预期应遵循预期准则

  合理预期,就是市场对于央行未来后续加息政策出台的时机、出台的几率、加息政策对市场以及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程度的一种符合理性的心理预期。其效果验证的准则就是符合客观性、把握全局性和事后验证性。符合客观,就是市场对政府政策的预期属于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其是否合理,关键要看这种反映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基本牢固,虽然经济增速出现放缓势头,不过回落速度比较温和。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10.6%,其中一季度增长11.9%,二季度增长10.3%,三季度增长9.6%。另外,在过去的4个月中,有3个月CPI升幅超过3%,尤其是9月份CPI达到了3.6%,虽创新高但低于预期。那么,市场的合理预期,就是应看到这些客观事实。把握全局,就是判断央行后续加息政策的出台时机,还应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要有大局意识。目前,澳大利亚、挪威、印度、越南已先后加息,但美国、日本、欧元区等经济大国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但不加息反而减息或维持低利率政策不变,甚至准备采取定量宽松货币政策。

  我国央行出于解决通胀压力考虑,在货币政策调整步调上并未与发达国家保持一致。那么,就合理预期而言,也应及时了解到这些动态。事后验证,就是市场判断的未来实践证明。一般情况下,只要预期符合上述两项准则,那么实践表明,这些预期也一定会是合理的和有效的。

  这次加息时机超市场预期

  本次加息的时机,一是选择在十七届五中全会刚刚闭幕。这次全会上,深入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或许,这次加息,是为“十二五”开局保持一个良好的经济金融环境。二是选择在三季度经济数据即将公布。央行宣布加息,恰好是在国家统计局公布三季度数据的前两日。或许,这次加息,是为了加强通胀管理,着力抑制物价上涨。三是这次加息,或许是央行希望通过价格性手段,来抑制因流动性过剩引致资产价格的过快上涨。四是选择在市场对央行加息的预期概率最低。在这之前,央行刚刚上调了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并且连续发行3个月期央行票据以及开展91天正回购操作,市场以为金融调控将主要依靠数量型工具,所以,对央行加息预期概率降低。或许,这次加息,再一次表明货币政策的神秘不可测。

  把握好后续加息时间节点

  明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二五”时期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所以,加息政策也会以是否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选择标准。

  央行此次闪电加息,是就经济增长适度放缓达成政策共识的重要信号,也显示出政府解决负利率问题的决心,并利用利率政策控制通胀压力和房地产投机。如果今年接下来的时间CPI以及房价上涨仍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不排除今年12月或明年一季度还将继续加息1至2次。但如果届时外需尚未完全恢复、楼市调控力度过大、经济下滑迹象存在的情况下,启动后续的加息政策可能就会十分谨慎。笔者正是特别担忧后者,所以还是主张年底之前不要再加息。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央行应高度重视市场对通胀预期、货币政策特别是加息政策预期的引导。注重与社会公众的沟通。如每次货币政策的调控都应进行解释,让大家能够看清楚货币政策工具的运作方式,以便让市场能有一个正确的政策预期。并且要加快金融市场产品创新,推动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等等。这些政策信号释放出来后,关键就是市场应提高对政策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从而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和合理的政策预期。 (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 高级培训师)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