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 | 马瑞尔斯:中非教育交流,未来方向在哪?

分享到:

东西问 | 马瑞尔斯:中非教育交流,未来方向在哪?

2022年08月10日 18:5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中新社约翰内斯堡8月10日电 题:中非教育交流,未来方向在哪?

  ——专访南非著名学者马瑞尔斯

  中新社记者 王曦

  近年来,随着中非关系不断深入,作为双方交流合作重点之一的教育领域同样收获丰富。既有非洲留学生远赴中国求学,也有中国学者到非洲交流执教,更有越来越多的孔子学院在非洲大陆生根发芽。

  南非著名学者、罗德斯大学教授、知名中国问题专家马瑞尔斯近年一直专注于中非教育交流,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畅谈中非教育合作的发展特点及意义。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作为中非教育交流领域专家,请您介绍一下中非教育交流的发展历程。

  

  马瑞尔斯:从20个世纪50年代开始,非洲国家就与中国开始在教育领域开展交流合作,迄今已逾半个世纪。在此期间,双方的教育交流经历了从无到有,及至硕果累累的过程。从互派留学生、援建学校、派遣教师、捐赠设备的单一形式逐步发展为包括开设孔子学院、技能培训、提供政府奖学金等在内的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局面。

  自2000年首届中非合作论坛召开以来,非中之间的交往向多层次、多领域发展,为双方教育合作提供了制度性框架和机制。二十多年来,在有关各方支持下,职业教育培训、汉语言教学等已成为双方教育合作不断向前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帮助非洲社会实现快速发展。

  在南非,学习中文如今很流行。自2019年起,每年的9月17日被确立为“南非中文日”。在南非的各孔子学院、旅行社、甚至是警察局,都会定期举行中文学习课程。特别是每年一度的汉语大赛,已经成为南非大学生的“节日”之一,比赛的竞争程度也很高,因为优胜者可以前往中国,这是不少南非大学生的梦想。

2014年,南非警察中文培训班在约翰内斯堡举行结业仪式,35名警员顺利拿到结业证书。图为中级班警员在结业仪式上齐唱中国儿歌《去学校》。<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 宋方灿 摄
2014年,南非警察中文培训班在约翰内斯堡举行结业仪式,35名警员顺利拿到结业证书。图为中级班警员在结业仪式上齐唱中国儿歌《去学校》。中新社记者 宋方灿 摄

  中新社记者:在您看来,中非教育交流的意义是什么?

  

  马瑞尔斯:一是非中教育交流合作践行了双方人民的共同心声与愿望,而这也是双方交流合作历久弥新的关键。构建非中教育共同体已在双方民众间形成广泛共识,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交流合作模式,有助于增进非中人民之间的友谊,继而推动双方关系不断深入。

  教育交流合作是双赢甚至多赢的,既带动了非洲教育发展,帮助非洲大陆发展进步,也提升了中国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成为促进非中人文交流、提升中国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其次,非中教育交流合作体现了双方文化交流互鉴的真实需要。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非洲与中国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推动文明进步、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力量。非中教育交流合作能够体现不同文明间的相互包容与平等、相互借鉴与学习、共同实现“美美与共”的理念。

  第三,非中教育交流合作帮助非洲实现人才可持续发展。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果令世界瞩目,历史证明,非洲的发展特别是教育领域的发展需要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通过援建学校、人力资源培训、提供奖学金等,帮助非洲国家培养亟需的各领域人才。

  例如埃塞俄比亚前总统穆拉图·特肖梅,就曾在中国学习十余年时间,他将中国视为第二故乡的做法堪称非中友谊的一段佳话;年轻人里,来自卢旺达的“非洲一代”联盟创始人诺贝尔,曾在中国学习生活多年,对中国感情很深,如今致力于将中国成功的电商经验引入非洲助力经济发展。正是通过教育平台,更多非洲民众开始了解和喜爱中国。

来自非洲赞比亚的小伙子康斯特,在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修读金融学专业。课余时间,“小康”会和沈阳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老师李晓一共同学习和表演东北二人转,一双手绢玩得活灵活现。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 于海洋 摄
来自非洲赞比亚的小伙子康斯特,在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修读金融学专业。课余时间,“小康”会和沈阳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老师李晓一共同学习和表演东北二人转,一双手绢玩得活灵活现。 中新社记者 于海洋 摄

  中新社记者:中非教育交流合作的特点是什么?

  

  马瑞尔斯:70多年时间里,非中教育交流合作始终立足双方人民,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特色,过程中注重沟通了解,真正体现了“真、实、亲、诚”的策略思想,真正使合作双方实现互惠互利的目的。

  特别是中国对于非洲教育的支持,不带附加条件,完成了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历史性转变,这份无私和真诚既帮助非洲取得社会经济的进步,也逐步赢得了广大非洲人民的信任和友谊。

  其次,中国重视对于非洲教育交流合作的实际效果。针对非洲大陆经济条件欠发达,人才资源相对稀缺的问题,中国近年来除持续增加教育援助力度和留学生名额,还特别侧重针对非洲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帮助非洲国家培养配套人才。例如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培训,在双方交流合作的比重正在逐步增加,同时高校间的针对性合作项目,也实现对非人才培养的“精准投放”。

  如今在南非,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不再像以往一样,将眼光单纯看向西方国家,更多的人选择学习中文,来到中国留学生活,并把他们在中国收获的知识和友谊用来建设自己的国家,成为推动非中友谊持续向前的重要力量。以在非孔子学院为例,自2005年非洲第一所孔子学院在肯尼亚成立以来,目前在非洲30多个国家,已有40多所孔子学院、10多个孔子课堂相继成立。

2017年,第十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南非赛区预选赛举行。来自南非4所孔子学院、3所孔子课堂和斐京华侨公学的22名选手参赛。图为一名参赛选手表演中国民族舞蹈。<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 宋方灿 摄
2017年,第十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南非赛区预选赛举行。来自南非4所孔子学院、3所孔子课堂和斐京华侨公学的22名选手参赛。图为一名参赛选手表演中国民族舞蹈。中新社记者 宋方灿 摄

  中新社记者:中非教育交流未来方向在哪里?

  

  马瑞尔斯:未来非中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大有可为。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好转的背景下,双方的交流合作将呈现出更高频度,更全领域,力度持续加强的趋势。

  尽管非中教育交流合作的时间已有半个多世纪,但实际上这一关系依旧“年轻”,因为尚有更大空间供双方不断探索发展。

  未来,随着非中关系不断深入,特别是在经济领域的持续带动下,非洲在教育领域需要更大的发展空间,以及更多的专业人才,因此双方高校、职业院校势必成为非中教育交流合作的重要领域,同时也将是中国开展对非教育援助的主要方向。

中国药科大学2014年毕业典礼上,非洲留学生手持毕业证书、身着学位服拍摄合影。<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 泱波 摄
中国药科大学2014年毕业典礼上,非洲留学生手持毕业证书、身着学位服拍摄合影。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此外,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非中教育交流合作的形式内容上也将不断创新发展。不同于以往相对单一的“输血”式援助,教育交流合作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有望向推进非洲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社会层面更多参与行动、培养“造血”功能等三方面发力。(完)

  受访者简介:

    马瑞尔斯,南非罗德斯大学教授、知名中国问题专家,曾前后出访中国多次,近年来专注于中非教育交流。

【编辑:苏亦瑜】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