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引渤入疆构想首倡者谈灵感 参会企业方称是生意(2)

2010年11月30日 09:02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两个首倡者

  霍有光,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馆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这几天,他在网上有了很多新的“头衔”:“异想天开的疯子”、“科学界的牟其中”……一切都源于“引渤入疆”引发的空前争议,而他作为首倡者,言论多次见诸媒体。

  霍有光不以为然。他笑呵呵地说:“还有人说我是‘叫兽’呢,我说我就是‘叫兽’,我是一个叫喊科学的野兽。”

  而公认的另一位首倡者,中国地质大学教授陈昌礼,因为年事已高,未接受媒体采访,也避免了被直接攻讦。

  两位学者在现实生活中并无交集,各自提出了“海水西调”的设想。两种设想区别很大,但相同的是,想法的诞生颇有“灵光闪现”的偶然。

  地质勘探出身的陈昌礼曾回忆,他的灵感来源于1992年的伊犁之行,从果子沟到伊犁盆地,一路绿色,“我就想把新疆所有的地方都变成伊犁,而关键就在于缺水。”

  他分析得出,伊犁盆地尽管地处沙漠腹地,但降雨丰沛的原因有三:地处西风带、有西开口的八字形高山冷凝系统、有大西洋及欧亚大陆水汽汇聚。

  这一发现一直到十年后才发表在《中国工程科学》杂志上,这三个条件后来被媒体称为“陈氏定律”。

  也是在这篇题为《海水西调与我国沙漠和沙尘暴的根治》的文章中,陈昌礼完整地提出了海水西调的设想。

  他认为,新疆具备增雨的两个条件,即西风带、高山冷凝系统,惟独缺少水汽源。这个必备条件可以通过海水西调来实现。只有海水西调才能实现大流量和持久性调水,每年调水1000亿至2000亿立方米,历经100年,在西北形成大约10万平方公里的人工湿地。

  霍有光则自称,他的灵感诞生于1995年秋季。

  在北京西站的候车大厅里,正在等车的霍有光望着墙上的中国地图突然愣住了。他从西到东在地图上比对着中国八大沙漠的位置,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浑善达克沙地……他用手量了一下渤海到沙漠的距离:并不遥远。

  候车大厅嘈杂的人流中,霍有光很兴奋:“为什么我们不能把渤海水引入新疆,镇压沿途的大沙漠,解决干旱问题呢?”

  在近来对霍有光的争议中,众人质疑的是他的身份——哲学系教授和档案馆馆长,和水利完全不搭界嘛!

  霍有光对此哭笑不得。其实,他真正的专业是地质学,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后在中国地质科学院西安地质研究所工作二十多年。哲学系教授的身份,倒是他后来从事的科学技术哲学史研究和教学所赐。而他同时还兼任着生态环境和现代农业工程中心教授。

  霍有光说,从一个地质研究所的技术员开始,他走过了新疆、甘肃、宁夏等地最干旱的地区,曾经早上用一杯水刷牙洗脸,晚上继续用这杯水洗脸洗脚。

  所以,霍有光借用了爱迪生的名言,他自称,产生“海水西调”的想法是1%的灵感,另外99%来自几十年地质工作的经验积累和思索。

  “受环境破坏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匮乏,尤其是横亘我国北方的条带状沙漠由于几乎没有水资源,不仅环境无法改造,反而以每年新增20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不断扩大沙漠化进程。”

  霍有光说:“没有水,你才知道水有多重要。”

  1997年,霍有光在《科技导报》发表了《西调渤海水改造我国北方沙漠生态环境的设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海水西调”的概念。

  “外线”“内线”之争

  在明确了“海水西调”设想之后,霍有光就把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投入到方案研究和论证上,先后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并撰写了三部专著,但一直应者寥寥,只在小范围的专家中引起过一些讨论。

  转变发生在2001年。《中国工程科学》以专题报告形式刊登了陈昌礼的论文:《海水西调与我国沙漠和沙尘暴的根治》,并在封面刊登了“海水西调”走向图。 《中国工程院》是中国工程院院刊,发表这篇论文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影响。

  这一年,正值国家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陈昌礼和霍有光的主张被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海洋分会注意到。这是一家挂靠在国家海洋局、以海洋方面专家和海军将领为主要成员的全国性科技社团,主要活动涉及海水综合利用合作方面的研究、咨询建议活动。

  海洋分会遂联系上了陈、霍两位教授,此后每年都请两人在海洋分会年会上做学术报告。

  2002年,几名政协委员在全国“两会”上提案“海水西调治理沙漠化”,但水利部门反馈的意见归结起来只有四个字:盐水失衡。提案因此未获响应。

  而霍有光回忆说,从2001年开始,每隔一年,海洋分会都要组织一次“海水西调”的专题论坛,但似乎总也得不到多少关注。与会者众,其中不乏两院院士,但真正展开研究的只有他和陈昌礼两人。而这两个人,也从来没有达成过一致。

  霍有光和陈昌礼两位教授,虽然“英雄所见略同”地把“海水西调”水源地瞄向了嵌入中国大陆的渤海,而且海水最终目的地都是罗布泊,但两人在引水路线的走向上却一直争论不休。

  霍有光勾画自己的“海水西调”路线图时,第一个着眼点是自己早年间走过无数遍的疏勒河故道。

  疏勒河,古名籍端水,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流之一,从汉以来,酒泉、敦煌、玉门、阳关等西部重镇皆赖其哺育,古河道曾注入罗布泊。

  “大河向东流是很多人的固有印象,谁能想到中国西北曾经有一条自东向西流的河呢?”霍有光说,“疏勒河的河道我全都走过,它就像是给‘海水西调’预留的一样。海水被引入到这里,不仅可以实现自流,还可以利用落差发电,对冲引入海水所需要的电力资源。”

  从疏勒河故道的东端玉门镇,霍有光沿着地图一路向东,寻找着连接到渤海的线路。经历过无数次修改后,他拿出了自认为最切实、最便利的调水路线:从天津附近的渤海口取水,直接进入黄旗海,总调水路线为440公里,地势也比较平缓。然后由黄旗海—库布齐沙漠—毛乌素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走河西走廊戈壁滩,经疏勒河从东向西的自流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东缘的罗布泊。

  这条线路走向在阴山以南,也被称为“内线”。而陈昌礼教授提出的方案则走阴山以北,被称为“外线”,准确的描述为:从渤海西北海岸提送海水达到海拔1200米高度,到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再顺北纬42°线东西方向的洼槽地表,流经燕山、阴山以北,出狼山向西进入居延海,绕过马鬃山余脉进入新疆。

  两种方案各有利弊,两人为之争论不止,谁也说服不了谁。每一次海洋分会组织的“海水西调”论坛,也几乎成了这两人观点的一次次重复交锋。

  2008年,海洋分会再次组织了一次“海水西调”研讨会,这次会议因为一家企业的加入而把名称转变为“陆海统筹与引渤济锡发展战略研讨会”。该企业就是正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谋划利用海水的泓元海水淡化有限公司。

  有了企业的支持,研讨会的规格大幅提高,不但把会址选在了人民大会堂,而且请到了上百位院士和省部级退休官员参加。

  不过,霍有光却发现,自己的线路设计被“忽略”了。那次会议,泓元公司为每位与会者制作了一件水晶工艺品,上面雕刻着“海水西调”的路线图——只有一个“外线”方案。

  “外线”方案更靠近锡林郭勒盟,自然被泓元公司看中。陈昌礼教授其实从未真正参与过“引渤济锡”的线路设计,但对泓元公司选用自己的路线设计乐见其成,把它当成了“样板工程”。

  而霍有光对此一直持反对意见,他认为“外线”方案问题很多,比如海水通过草原,会造成盐碱化问题。

  “我因此还被人称作‘害群之马’。”霍有光说,“还有人暗示海洋分会,以后不要请我参加‘引渤济锡’或者‘海水西调’的研讨会了。”

  霍有光的反对没有产生影响。泓元公司的介入,把一直处于空谈阶段的“海水西调”,一步步地按照企业的做法推向了现实。

  “这是一桩生意”

  对“海水西调”的热情,身为商人的王秀顺甚至比陈昌礼和霍有光两个理论创始者还要高。

  王秀顺是2004年年底被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发改委请来的。那时,他还是山西连顺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

  在王秀顺眼里,“引渤济锡”,乃至整个“海水西调、引渤入疆”都是一桩生意。

  他的设想是,每年从渤海调水3.65亿立方米到锡林郭勒,在进行海水淡化的同时,年产各类海洋化工产品1120万吨,还包括每年350万吨高机动力燃油和10亿立方米的合成天然气等一系列化工产品。他估算,项目一期总投资628亿元,静态投资回收期(包括三年建设期)为税前6.52年,税后7.34年。

  公开的资料显示,这家企业是一个总资产26亿元、年销售260万吨的集采煤、炼炭、煤转燃气、销售等为一体的综合企业集团。它从煤炭开采和选洗煤起家,投资恢复了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的煤基合成油实验室,积累了煤化工生产技术和经验。

  锡盟看中的是连顺能源的煤化工生产技术和经验。

  锡盟有着中国最丰富的褐煤资源,可采储量1396亿吨,其特点是埋藏浅、煤层厚,非常适宜露天开采。但褐煤的缺点与其优点同样明显,含水量高,运输成本过高,且易氧化自燃,远距离运输有风险性。最恰当的开发方式是在当地建立坑口煤化工业或发电,把煤就地转化为电,煤制气、煤制油等煤化工产品后外送。无论是发电还是煤化工,水必不可少。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