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政府应用财政民主化解财政困境——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中国新闻周刊:政府应用财政民主化解财政困境
2009年01月13日 08:5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政府要解决财政困境,避免危机发生,就必须采取一些有效的制度变革措施

  在1月5日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财政部部长谢旭人称,2009年将是财政十分困难的一年。在我们看来,如果处理不好,这种困难甚至可能变成危机。

  原因非常简单。伴随着经济的急剧衰退,政府的财政收入自然急剧减少。这已经反映到统计数字中。尽管2008年全年全国财政收入总体增长较快,将突破6万亿元,增长19%左右。但是,财政收入增幅呈现明显的前高后低走势。7月份同比增长16.5%,8月份同比增长10.1%,9月份同比增长为3.1%,10月份同比增长降为负0.3%,11月份同比增长降为负3.1%。可以预料,至少今年上半年内,有可能还将延续这种快速下降态势。

  另一方面,越是在经济衰退时期,政府要花钱的地方越多,财政支出压力会进一步加大。为应对经济衰退,各级政府出台了大量扩张性财政政策。在刺激经济的一些措施中,也包含了一些减税措施。同时,政府为了刺激消费,也为了应对经济衰退可能引发的社会危机,必须大幅度增加民生方面的投入。

  上述两个趋势交叉,自然意味着政府可能面临收支失衡的局面。这其中,地方政府面临的压力可能更大。地方政府的税收本来就严重依赖正常税收之外的土地财政,而经济衰退首先会冲击到房地产市场,地方政府的大宗税源萎缩。同时,目前所进行的一些改革,比如燃油税改革,又会减少地方政府的正常税收收入。同时,大量应对衰退、解决民生的措施,实际上又是由地方政府出钱,至少需要地方政府配套。可以预料,地方政府的收支失衡局面将相当严重,甚至在某些地方有可能会酿成财政危机。

  面对这种前景,政府可以有两条办法:第一条调整支出结构,减少某些不那么急需的开支,转用于急需的领域。目前的财政支出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大部分:行政管理、国防、司法等维持基础性社会秩序的国家基本开支,包括公共工程在内的建设性开支,教育、医疗、各种福利保障在内的民生开支。很显然,在目前的情势下,后两者将会扩大;司法之类的开支随着司法体制改革可能同样需要增加,只有行政管理大类中用于公务员的一般性开支是可以压缩的。

  事实上,这方面也确实有很多水分可以挤出来。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政策动向课题组引用的数字显示,2004年,全国公款吃喝3700亿元,公车消费3986亿、公款出境旅游性消费2400亿元。三项相加,超过一万亿。这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数字。如果说,在经济繁荣时期,公众与舆论或许尚可容忍政府官员稍许放纵地消费,那么在经济衰退、民众生活普遍艰难、低收入群体甚至生存维艰的时期,人们是不大可能继续容忍公务员大手大脚地消费的。最近几个月来,网络论坛对公务员的公费旅游、甚至个人消费异常敏感,就与此种心态有关。

  已经有一些地方采取了调整支出结构的措施。比如,广东省已经决定,2009年省级单位实行公务购车和用车经费零增长、会议经费零增长、公务接待费用零增长、党政机关出国(境)经费预算零增长等“四个零增长”。

  不过,更多的地方政府有没有足够的措施收缩用于政府部门的开支?毕竟,这些开支的受益者正是制定预算的行政部门自己。

  政府还可以采取另一条办法:通过某些渠道筹措资金,比如,中央政府已经确定将会发行国债,甚至可能更进一步,中央政府将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然而,如何发行债券才是合理的?如何使用债券融资得到的收入?又如何偿还债券?没有人否认在目前经济形势下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必要性,但大多数专家也承认,目前地方政府发债的制度条件还远未成熟。

  由此可以看出,不论是在给定的税收收入规模基础上调整开支结构,还是寻找新的政府收入来源,都还缺乏必要的制度性机制。简单地说,就是在目前的财政决策过程中,缺乏财政民主机制。目前的预算由行政部门单方面决定,民众无法直接或通过他们的代表参与决策。因此,财政支出就有可能没有反映社会的真正需求。同样是因为缺乏必要的民意约束,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冲动很可能不受节制,融资所得资金也未必能够妥善使用,从而有可能酿成严重的债务风险。

  政府要解决财政困境,避免危机发生,就必须采取一些有效的制度变革措施。谢旭人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表示,财政部门将在2009年大力推进财税制度改革。但是,仅由财政部门安排进行一些技术性改革,似乎是不够的。

  当下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情势要求各方面更加大胆地推进财政民主制度建设。通过财政民主,可以更为合理地安排各级政府所获得的并不算少的收入;通过财政民主,政府也可以创造新的收入途径。同时,通过财政民主,政府更可以就刺激性财政政策和民生政策,作出更加合理的决策。

【编辑:吴歆
    更多国内新闻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