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外交故事解密:周总理拍板送美国两只大熊猫(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熊猫外交故事解密:周总理拍板送美国两只大熊猫(3)
2009年04月25日 17:32 来源:北京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大熊猫特使经历了

  5任美国总统

  “玲玲”曾四次产下幼仔,但都夭折了。期间,华盛顿动物园想尽了一切办法帮助玲玲产仔,甚至从伦敦动物园借来一只雄性大熊猫与“玲玲”交配,也没有成功。1992年,“玲玲”因心脏病,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死在了笼子里,此时它已经23岁。熊猫进入20岁,就意味着已经步入了老年,这个年龄相当于人类的80至90岁。1997年,美国国家动物园专门为“玲玲”立碑:“本国的大熊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礼物,为几百万游客带来欢乐。”

  7年后,28岁的“兴兴”也因年老引发器官衰竭,动物园不忍看它受罪,为它实施了安乐死,据说,“兴兴”去世前,胃口还不错,吃了甜土豆、竹子嫩芽、米粥和它最喜欢的星巴克蓝莓松饼。至此,“玲玲”和“兴兴”完成了它们20多年的特殊使命,它们共经历了尼克松、福特、卡特、里根和老布什5任美国总统,对中美关系的发展作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

  全世界的野生大熊猫现存大约1590只,人工圈养也不过两百多只,由于生育率低和对生活环境的要求相当高,大熊猫始终顶着濒危动物的头衔。稀有、唯一、可爱的外形和不带攻击性的性格使大熊猫天生就具备一名“亲善大使”的特质。

  角色一:和平特使

  近现代以政治名义赠送大熊猫的案例,是1941年,蒋介石、宋氏姐妹和国民党诸多高官正式向美国联合救济中国难民协会捐献的一对熊猫。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推行“熊猫外交”,以政府和人民的名义将大熊猫作为国礼赠与那些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和中国希望与之建立关系的国家或地区,先后有苏联、朝鲜、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西班牙及墨西哥9个国家接受过来自中国的23只熊猫。其中,以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获赠熊猫,使“熊猫外交”达到高峰。

  这些熊猫大使在获赠国获得的是“国家元首的待遇”,旅美大熊猫玲玲的一只幼仔夭折后,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总部甚至第一次下半旗致哀。1982年,为响应保护濒危动物的全球号召,中国停止了向外国无偿赠送大熊猫的做法,大熊猫作为“国礼”的时代结束了。富有政治意味的赠送仅限于国内。

  角色二:商务参赞

  不过,大熊猫的出国之路并没有因此中断。1984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大熊猫租借方案,从前想得到大熊猫的国家可以采用短期借展的方式,花钱请大熊猫到当地的动物园进行巡展,大熊猫从“和平特使”变身为“商务参赞”。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前夕,中国曾租借北京动物园的一对大熊猫“永永”和“迎新”到美国巡展3个月,美国动物园在短短两三个月内获得了千万美元的门票收益。此后,大熊猫又相继赴加拿大、爱尔兰、瑞典、比利时等多国巡展。

  但是,每天大宗接待游客,延误了大熊猫的繁殖。为了吸引游客,一些动物园甚至训练大熊猫演起了杂技。上世纪90年代初,越来越多的环境保护团体对大熊猫租借采取抵制态度。大熊猫巡展因此告一段落。根据1975年的《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外国动物园只能以租借的方式,以科学研究交换的名义获得熊猫。

  于是,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和中国动物园协会与国际动物保护机构经过两年磋商,达成了一项与国外开展合作研究的协议。外国动物园可以从中国租借大熊猫进行合作研究,一对亚成体大熊猫的租借期通常为10年,承租的动物园每年支付100万美元的租借费,如果熊猫在出借期间生下幼仔,平均每年租金增加60万美元,两年后熊猫幼仔也要交还中国。倘若熊猫死亡,尸体也要归还中方。中方可轮流派出技术人员与外方共同对大熊猫进行研究,国外动物园需按每年100万美元支付合作10年的费用。

  1994年,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两只熊猫首次以“科研交流大使”的身份,旅居日本白浜山野生动物园。此后,日本和歌山、韩国首尔以及美国亚特兰大、华盛顿、孟菲斯等不少动物园也都开始与中国进行长期的合作研究。这样的合作方式,人力、物力更加充足,利于对大熊猫进行更为全面的研究。鉴于大熊猫在国内外的特殊地位,今天大熊猫在政治和外交上的作用依然存在,比如进行一些短期的出国活动。

【编辑:宋方灿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