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车改调查:辽阳叫停 杭州纪委牵头强推(4)——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中国各地车改调查:辽阳叫停 杭州纪委牵头强推(4)
2009年08月19日 08:38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大庆】 车补与公车尴尬同行

  - 关注焦点

  11年前,大庆市拉开了中国第一次公车改革浪潮的大幕,并成为浪潮中的焦点。

  11年后,大庆沉默在进退两难间。

  按级别划定并差距极大的补贴,部分公车留用,有部门改有的不改的“双轨”———改革的不彻底,最终让改革难以继续。

  最终,大庆车改停滞。甚至有些部门退回从前,继续购买公车。出现私人车补与公车使用并存的局面。

  大庆车改11年后,2009年8月13日,曾是车改核心人物之一的于春学,态度激烈地拒绝谈车改。

  虽然,作为车改办副主任的他,还会忍不住去回忆当时接待全国各地考察团的风光。

  “大庆车改是咋回事,你不是不清楚,反正我不能谈。”于春学拒绝了大庆市纪委有关官员要他接受采访的安排。

  如今,大庆市车改办办公室里,只有他一人。桌上堆放的,多是养生保健的书籍和杂志。

  调查显示,大庆车改办不愿提及车改,是因大庆车改已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

  改革之初 当年节支五千多万

  8月14日上午11时,大庆市直属机关车队内,几名没出车的司机下着象棋。

  司机小队办公室,两名司机正聊辽宁辽阳弓长岭区的车改。

  “报纸电视上都播了,弓长岭的车改最高的一年补贴8万。”一个司机说。

  “一年补8万,一个老百姓一生能挣几个8万啊?再说,你不是大老板啊。”另一司机感叹。

  两人的话题,很快转移到大庆的车改上,大庆车改已11年多。不过,那场车改跟他们没关系。

  大庆市直属机关车队,服务的是市副秘书长以上官员。而他们不在那次改革之列,他们的司机也留守原岗,旁观车改。

  1998年2月16日,大庆市开始车改。范围是:市直机关(含有机关职能的事业单位)的处级以下(含处级)干部,包括科级和一般干部。

  大庆市车改前统计,1997年底,财政负担车辆1350辆,车与司机费用合计每年近5000万元,加上购新车费用和大修费用,年度公车费用支出8500万元以上。

  “市委、市政府领导认为,费用太大,实在负担不了,再不能这样下去了,必须下决心搞车改。”1998年4月,大庆市委市政府向黑龙江省机关事务协会介绍时称。

  首批车改59个处级单位,涉及车辆402辆。车改后,留车106辆,卖车220辆,交办70辆。

  对于交车的车改单位官员,大庆给予交通补助政策:正处级每年补助18000元,副处级14400元,正科级2880元,副科级2160元,一般干部每年1200元。

  2005年大庆市发改委提供的数据,车改前,市直机关这402辆车,包括216名司机,每年费用约1627万元。车改后,每年费用887万元,直接节支740万元。

  该委还称,上交的70台车和对外出售的226台车,变现收益1142万元,当年不再购置新车节约3300万元,财政不再安排大修费节支约200万元,以上几项合计,车改当年共节约资金5380多万元。

  遗留之患 “一用车就打仗”

  作为最早车改的城市之一,大庆车改引来国人关注,甚至可以说全国轰动。

  8月13日,大庆市车改办副主任于春学虽拒绝受访,但说起那时的风光,仍有些兴奋。

  于春学说,大庆车改至今,他参与接待的到大庆考察学习团近300次。

  取经的人不少,但大庆人心里清楚,大庆的车改并不彻底。

  车改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1998年1月1日前为处级的,车辆保留。由此,在参与车改的75个处级单位中,有59个单位留下了100余辆车。这给车改的深入,留下后患。

  13日,大庆市委宣传部一名工作人员介绍,车改前宣传部约有车10辆,车改后留下2辆,属于半车改单位。

  14日,大庆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陈国彬称,车改后,得到车补的处级干部,拿出一半补贴,用于养这两辆车。

  陈国彬说,除常委部长,部里还有4个副部长,2个调研员和1个文明办主任,副处以上干部7人,两台车根本不够用。

  陈国彬坦承,虽然自己买了私车,但公务时还是用公车。

  “一用车,就打仗。当时办公室管车的主任,没少挨骂。”陈国彬说,遇到几个副部长都有事,都觉得自己分管的工作重要,车就安排不过来。

  陈国彬说,他曾找过于春学,提出让宣传部退出车改,恢复车改前的配车情况,于春学不同意。陈国彬说,无奈之下,宣传部常征用几个科长的私车办公,而费用有时还不好报销。

  不过,半车改的宣传部,还是让彻底车改的部门羡慕。

  “他们拿着车改补贴还有两台车坐,比我们划算多了。”13日,大庆市一车改单位官员说。

  大庆市发改委总结认为,大庆车改存在双轨制问题:市区改了县里没改;市直机关有的部门改了,有的部门没改;一个部门内部,一部分人改了,一部分人没改。

  利益之差 科级干部普遍抵触

  大庆车改当年,就有官员写上访信。

  根据1998年的政策,大庆参加车改的正处级官员每月补贴1500元,副处每月1200元,而正科级每月仅150元,副科120元。

  “你看看,处级干部的车补是我们科级干部的10倍。”13日,大庆市政府研究室一名官员慨叹,补贴差距太大

  “少数科级干部感到与处级发放的交通费差距太大,心理不平衡,有个别人向政府写上访信。”1998年,黑龙江省机关事务协会在大庆调研发现,车补的差距过大,导致当时科级干部抵触情绪较大。

  上述政研室官员称,一个事实是,在政府机关,科级干部业务是最多的,平时出门也最多。

  而一个月120元,只够坐公汽,“但不可能办什么公务都坐公汽”。

  “工作效率,毕竟还是最重要的。完全靠坐公汽办公务,显然不现实。”该官员说。

  大庆市委一名官员介绍,大庆依油建市,城市分布很散,很多路无公交车,而且公交线路很长。

  陈国彬介绍,他刚到宣传部工作时,从家里坐公汽到单位需要两个半小时。

  “我去一趟让湖区,二三十公里,打个出租车每公里一块六。你算算,来回一趟得多少钱。我们打得起车吗?”14日,大庆市机关事务局一名官员称,每月只有一百多元补助,坐公汽和打出租车,都不适合频繁出门办事的科级官员。

  2002年,大庆市调整车补标准:正科级每月由120元调整到240元,副科级每月120元调整到180元。

  2005年,大庆市发改委调查发现,科级干部普遍反映,调整后标准仍很低,处级和科级的补贴差距依然过大。

  不过,此后至今,大庆的车补标准再未有过调整。

  “车补太高了是个问题,不敢弄,太低了大家又不满意,大庆的车改就成了现在这个尴尬局面。”大庆市委一名官员称。

  大庆市发改委在调研中,还发现了一刀切问题突出。“1998年车改时,没有根据各部门的工作量确定交通费补助标准,而是采取一个标准的做法。结果造成有的干部交通费不够用,有的干部交通费有结余。”

  难言之隐 车补在,公车亦在

  根据大庆市最初的方案,车改的第一步决定,市直机关从1998年起不再购进新车。不过,这一规定流产了。

  8月13日下午6时许,大庆市政府大楼东门外,不时有丰田4700、丰田4500、奥迪A6等高档车,到门口接下班的市领导。

  大庆市直属机关车队资料显示,目前该市副秘书长以上官员46人,配车46辆,分别为7辆丰田4700、20辆丰田4500、17辆奥迪A6、1辆奥迪A5、1辆帕萨特。

  “每个新领导来,都不愿意坐旧车,都得买新车,而且都得是好车。”该车队一名司机说。

  另一个让车改办尴尬的是,部分车改部门在车改后,又以车不够用为由,购买了新车。

  车改后,大庆还出现了上级机关到下级部门和企业要车用等问题。

  “对发现的借车、求车等问题,都做了相应处理;对公车私用进行了检查,对违规车辆全部给予处罚。”大庆市发改委称。

  “被改的部门基本都是不满的,可以说大庆的车改现在很尴尬。”大庆市委一名官员说,这正是车改办不愿再谈车改的原因。

  “像我这样的正处,车补如果调整到2.5万就差不多了。”陈国彬说。不过,他认为,就目前大庆的情况看,不动是最好的,“一动则乱”,如果有新的状况,有些部门很可能要求不改了。

  大庆市委一名官员认为,如果还是现在这个车补标准,来征求各单位的意见,估计所有科处级干部,都愿回到车改前的状态。

  “车的问题,是加强管理的问题,不是改革的问题。你车为啥消费这么多,你为啥不按国家配车标准啊?谁批准你花100多万买丰田4700啊,谁批准你花50多万买奥迪A6啊?”8月13日,大庆车改办副主任于春学认为,车改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车改模式】

  大庆车改提出的目标是,逐步取消公务用车,实现职务消费社会化、商品化、货币化。

  车改范围和对象,市直机关(含有机关职能的事业单位)的处级以下(含处级)领导干部和一般干部。53个单位中,首批参改单位为32个,公、检、法和农口等一些单位未列入车改范围。

  车改措施包括“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等。其中规定,1998年1月1日后提拔的处级副处级领导干部不再配车,改发交通费。鼓励“老人”交车、买车,改领交通费。

  按级别发放车补,正处级每年补18000元,一般干部每年1200元。

  【目前情况】

  改革难以进行,部分单位公车“复辟”。陷入进退两难之地。

  □本报记者 褚朝新 黑龙江报道

【编辑:朱鹏英
 
请您登录/注册后发表观点!  进入社区  查看评论>>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