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春在双百人物代表座谈会上讲话(4)——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李长春在双百人物代表座谈会上讲话(4)
2009年09月15日 04:11 来源:新华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第二,“双百”人物所体现出来的追求真理、坚持理想的坚定信念,是激励我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努力奋斗的坚实思想基础。理想信念是生命的火炬,是奋斗的旗帜。以“双百”人物为代表的英雄模范,正是怀着对真理的坚定信仰,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才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始终保持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面对敌人的利诱和屠刀,他们大义凛然、威武不屈;面对各种艰难困苦,他们斗志昂扬、奋发进取;面对各种诱惑腐蚀,他们意志坚定、矢志不渝,保持了革命者的本色,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树立了为人类进步事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光辉形象。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思想观念越来越多元多样多变,东西方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我们要大力弘扬“双百”人物追求真理、坚持理想的坚定信念,切实做到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第三,“双百”人物所体现出来的艰苦奋斗、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是激励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支柱。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艰难困苦,砥砺精神品格。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都能始终保持不怕困难、敢于胜利的豪迈气概;在任何巨大成就面前,都能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舍生忘死的革命先烈,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敬业奉献的劳动模范,无论是在抗洪抢险、抗击非典、抗震救灾斗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还是在各条战线上作出突出业绩的先进典型,他们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艰苦奋斗、敢于胜利的伟大精神,谱写了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壮丽篇章。当前,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前进道路上还会遇到种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困难风险,我们要大力弘扬“双百”人物艰苦奋斗、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增强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任何困难所压倒的勇气,坚定信心、振奋精神,迎难而上、共克时艰,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第四,“双百”人物所体现出来的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优秀品格,是激励我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不竭精神动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不同时期的“双百”人物,都能自觉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敏锐把握时代潮流,善于引领时代变革风气之先,勇于探索,敢于创造,始终保持旺盛的创新激情和创造活力,是各个领域创新创造的倡导者、实践者、领跑者。他们对事业执着追求,坚韧不拔,刻苦攻关,勇于创新,勇攀高峰,为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当前,世界范围内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创新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我们要大力弘扬“双百”人物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优秀品格,大力推进理论创新、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努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

  第五,“双百”人物所体现出来的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是激励我们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有力道德支撑。淡泊名利,才能做到志存高远;无私奉献,才能升华人生价值。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双百”人物,都用感人至深的事迹生动诠释了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深刻内涵。他们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追求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把个人的发展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之中,自觉到最艰苦的地方、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当前,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迫切需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要大力弘扬“双百”人物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不断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现代文明程度,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