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诈捐门”事件:捐款承诺须用法律固定下来(4)——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明星“诈捐门”事件:捐款承诺须用法律固定下来(4)
2010年02月10日 04:09 来源:中央电视台-《新闻1+1》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解说:

  即便如此,仍然有部分企业迟迟没有兑现承诺,那么这份黑名单是否应该在经过修改之后仍然按原计划公布呢?在经过多次讨论之后,主办方最终决定放弃公布黑名单。

  刘京:

  我想我们做事一个原则,只要能客观地起到好的一种效果,这是我们希望能达到的,无意于说一定跟过意不去,把谁公布出来怎么一个情况。但是如果没有一点这样那样的一些监督的作用,我想可能也不有利于一件事情的这种发展。

  解说:

  的确,对于诺而不捐有人认为应该区别对待。例如,有的企业经济危机下,由于自身的问题一时拿不出承诺的数额,那么可以采取折衷的分期捐赠的方式,如果一概冠上“不诚信”的帽子,有可能会打击企业以后做慈善的积极性。被卷入此次查账风波中的明星,有的就很委屈,那英回应说:“不能一提到娱乐圈都觉得没好人。陈坤则失望又无奈地说:“如果做慈善都要这么累,真的令人心寒,难道人与人之间就不能多一点信任吗?”

  那么,如何真正地解决诺而不捐呢,而不再是让网友们充当查账员?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做一些有益的尝试了,昨天,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上海市红十字会表示,至今还未发现诺而不捐或诺而少捐的情况,不过,上海还是准备用法律形式约束可能的赖捐现象。《上海市慈善募捐条例(草案)》已经排入今年人大立法的预备项目,而这个条例一旦通过立法,很可能成为全国首个慈善募捐条例。条例的征求意见稿中明确写到,“慈善募捐组织在捐赠人未履行捐赠承诺时,可以依法向捐赠人追索”。

  主持人:

  王教授,我们触及到了诺而不捐的问题,刚才徐先生也说了,因为明星也好,大企业也好,他们的诺只是一个口头协定,并不是一个法律的协议。如果他说了,他没做到,我们怎么面对他的这种做法呢?

  王锡锌:

  诺虽然是一种口头的行为,比如说我们看到,承诺的这种场合经常发生在一种具有戏剧化的特定的场合,有媒体报道,有电视台转播。因此,这时候的诺,我觉得既是一种个人的口头行为,同时也是一种面向公众的承诺行为。

  主持人:

  那它值多少钱,或者说如果他没有践这个诺,我们怎么治他?

  王锡锌:

  我觉得,践诺的这种治应该是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我们中国文化人讲过一诺千金,特别是你面向公众对所有人做出的承诺。所以首先,我觉得制裁是一个信用上的,或者说在社会层面上如果你失信了,一个企业如果失信,别的人可能想到你既然面对慈善的捐款都失信,那么我怎么跟你做生意?所以它涉及到企业信用的问题,企业信用的丧失会增加它的这种交易的成本。

  主持人:

  但这只是一个道德的谴责,而不是一个法律的约束?

  王锡锌:

  没错,所以在法律上,我觉得诺的行为如果要上升到法律上的责任,必须要有一个契约的行为,仅仅是一个口头的承诺(不行)。比如说我们现在主要的方式是靠那种表演式、走秀式的举牌,如果仅仅是举牌的话,在法律上就有一个问题,这种举牌行为构不构成一个法律行为,有没有一个契约和合同?包括我们刚才短片中看到的,上海市搞的这个慈善基金的这种新的条例,如果真正要落实的话,可能还是要落实到承诺必须要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主持人:

  我们说到诺而不捐就必须得搞清楚一个问题,为什么捐款者要用诺这种方式来搞一种宣言,我要捐这么多,他的目的是什么?

  王锡锌:

  我觉得我们国家可能在慈善捐款方面还不是日常化、不是生活化的,因此我们看到,很多时候捐款行为都是因为有了一些特殊的灾害性事件,比如说“5•12”大地震,然后更早些时候的冰雪灾害。一旦出现这些突发事件以后,有一些政府动员的募捐仪式,诺往往是在这种仪式上发生的。就像有这种台词一样,就要有各种各样的表演。所以我觉得,诺的形式首先是要产生一种立竿见影的效果,有一种动员的作用。

  主持人:

  这个诺,您刚才说到,口头协议毕竟不是一个法律的文本,但是我们看谁在诺,往往都是名人或者大企业、或者一些在特殊背景下需要他站出来的人。那如果我们把这个东西不是放在这些人身上,而是把它干脆就放在老百姓身上,我也不需要你的诺,你就是涓涓细流这么捐款,这有没有可能?

  王锡锌:

  这可能在长远上,我们可以看到,这涉及到了慈善整个的根源问题、慈善的基础问题。在现在可能我们大家盯着的好像都是一些企业,还有一些名人,我们觉得他们应当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我觉得这个是没有错的,但是必须看到慈善真正的基础其实是普通的民众。

  主持人:

  就是不需要去诺的这些人?

  王锡锌:

  对。我们知道,普通民众强调行胜于言,我自己做的,因为慈善它既是心灵的事业,又是行动的事业,它是靠做,不是靠说的,普通人其实可以发挥更多的作用。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