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姜明:中国已找到解决黑土层变“薄瘦硬”难题之匙

发布时间:2023年02月23日 15:57     来源:中国新闻网

  【解说】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20年聚焦“三农”,更首次提出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在此背景下,东北黑土地保护工作应该如何开展,备受社会关注。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姜明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对此进行解读。

  中国东北地区黑土地总面积达109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球黑土区总面积的12%。东北三省因此成为中国的大粮仓,每年从这里调出的粮食约占全国三分之一。

  为更好地保护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2021年,中国科学院在东北地区启动“黑土粮仓”科技会战,联合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三省一区开展黑土地保护科技攻关与关键技术示范推广。

  作为“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先导专项的总指挥,姜明认为,当前黑土地保护最关键也最具挑战性的科技任务是如何科学有效地增加黑土土壤有机质含量,从根本上解决黑土层“变薄、变瘦、变硬”的问题。

  【同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 姜明

  目前,我们构建的“梨树模式2.0”“龙江模式”,通过秸秆还田、粮豆轮作等措施,已经科学有效地增加黑土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可以说也提升了黑土的地力,这也是非常可喜的一件事情。

  【解说】姜明说,黑土地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科研攻关永远在路上,要持续推进、久久为功,打赢这场黑土地保卫战,可能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

  【同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 姜明

  首先,我们就要深入分析黑土地利用过程中面临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要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综合措施,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共同把黑土地保护好、利用好;其次,要组织开展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等退化过程与阻控机理研究,突破黑土地健康保育与产能提升的关键技术;第三,我们要因地制宜、分级分类,不断丰富路径、方法和手段,抓好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解说】姜明表示,科学养护黑土地能更好地实现黑土地保护与粮食稳产增产相辅相成,也就掌握了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此外,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保护黑土地也要坚持种业创新。最近几年,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在水稻、大豆、玉米育种上取得了一些重要突破,下一步还要加快创新步伐。

  姜明还建议,中国要建立黑土地保护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推动建立黑土地保护考评制度,逐步建立起完善的黑土地保护长效机制。

  记者 郭佳 吕盛楠 长春报道

责任编辑:【李季】

版权声明:中新视频版权属中新社所有,未经书面许可的使用行为,本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