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页|新闻|国 际·英文|财经|体育|娱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学生|IT|教 育|健 康|汽 车
房 产|电 讯 稿|视 频·图 片·论 坛|图 片 网|华 文 教 育|广 告|演 出|图 片 库|供 稿
■ 本页位置:滚动新闻
站内检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慰安妇索赔风雨15年:还历史真相需全民共同参与(2)
2007年06月07日 11:18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2004年6月,在四周林立的高楼中,南京利济巷2号民国老宅慰安所显得破乱不堪。一个月后这里就已被拆迁。(资料图)

  万爱花:她代表中国站了出来

  15年前勇敢地站出来,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然而对日索赔至今没有结果,她仍然在承受着战争的创伤

  79岁的万爱花和记者印象中差别很大。

  以前只在照片上见过她,总是满脸的悲愤,满身的苦难。

  第一次见到本人,记者却惊叹她散发出的活力:一身黑白相间的衣服朴素大方,说话声音洪亮,被日军压得变形的身体动作敏捷,一口假牙也舒展了她满脸的皱纹。

  “我就崇拜和相信毛主席。”

  5月下旬,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老人招呼《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走进她干净明亮的房间接受采访。

  国际官司要接着打

  万爱花,中国“慰安妇”对日诉讼第一人。

  1943年6月到1944年初,年仅15岁的她先后三次被日军抓去充当“慰安妇”,百般蹂躏,导致终生不育。

  1992年以来,她先后6次到日本东京、大阪等地,出席国际听证会和控诉大会,并于1998年10月30日,与其他9位受害妇女一起,状告日本政府对其造成的性暴力伤害,要求其谢罪并给予经济赔偿。

  “中国的受害者,没有一个出来说话的,我第一个出来替她们说话。”谈到15年前,万爱花出席东京举行的“战争受害女性国际听证会”,老人说,当时更多考虑的不是自己的清白,而是要代表中国说出真理。

  “我村里的一个媳妇,电视上看见南京大屠杀,死了那么多人,说那是假的吧?我说,电视上演的怎么会是假的呢?你们是没见过,不知道,没受过那个害!”老人讲到这,叹气摇头,但依然神情严肃,目光坚定。

  今年4月底,日本最高法院驳回了5起中国索赔事件,其中2起案件与“慰安妇”有关。而万爱花等十位山西盂县侵华日军受害妇女的诉讼,早在2005年11月,就已遭到日本最高法院的驳回。对此,老人并不绝望。“官司还要打,不行就通过国际法庭,反正还要打,总要叫日本接受了,赔偿、救济,承认错误!”她告诉《国际先驱导报》,现在她的朋友们正在做准备,要到国际法庭去打这个官司。

  “当时中国放弃的是国家赔偿,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日本赔不起。但是我要的是民间赔偿,是站出来讨血债,向日本鬼子要真理的。”

  对日索赔是她的信念

  在15年的诉讼过程中,万爱花认识了很多日本朋友,也得到了日本律师的帮助。现在还戴在左手腕上的表,就是1992年日本朋友送的。

  “我恨的是日本鬼子,不恨日本老百姓。前些年,一个日本女人,要给我赔偿道歉。我说这是你们老人的罪,跟下一代没关系,我不接受你们的道歉。”

  15年前勇敢地站出来,改变了万爱花的人生轨迹。“如果15前没站出来的话,可能还在和养女一块讨饭吃。”但这段诉讼经历带给她最大的变化,是让她从此有了个信念,一定要让日本人低头认罪。

  她这辈子最感谢的人是张双兵。1992年,山西盂县小学教师张双兵在寻访日本侵华期间受害女性时找到万爱花,开导她,让她站出来,说出历史事实,并协助她多次到外地出席听证会,控诉日本侵华期间的罪行,要求日本公开道歉及赔偿。

  战争创伤时刻缠绕

  然而,索赔之路毫无进展,老人的生活也十分困顿,战争的创伤更是严重危害着她的健康。

  万爱花现在居住的这间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矿机宿舍的房子是租的,房租加上水电费,一个月要一千多,而她每月的低保费只有230元,不够的钱经常要先向养女的子女借,在收到救济款后再还清。老人的救济款主要来自慈善单位和媒体。山西省慈善总会2002年到2004年捐给她4000元,《山西商报》曾为万爱花转赠社会捐款4000多元,此外,《山西商报》和山西黄河电视台等媒体记者也自掏腰包,救济老人的生活。

  搬入新家前的生活更加不堪,万爱花的养女李拉第将它形容为“流窜”。她们居无定所,寄人篱下,先后流落阳曲、太原等地,靠给人缝补浆洗为生。

  万爱花全身是病。当年受日军残酷迫害,万爱花大腿和肋骨有好几处骨折,身体严重变形,右耳被日军撕裂,左耳短了一截,下身严重溃烂。

  而现在老人经常胃痛,去年差不多一年老人都在住院,经常是好了些回来,回来后又过去。她床头摆了五个小药瓶,西咪替丁片、消炎利胆片,都是治胃痛、发炎的药。老人介绍,自己有胆囊炎、胆结石和尿道炎,这些病又引起了胃部和肺部的感染,一旦胃痛就受不了,今年元月到三月又刚住了院。除了生病住院,万爱花很少房间。打扑克、看电视成了她晚年生活的一部分。

  但是,她说,一定要让日本人低头认罪,赔偿道歉,否则“死了也不放心,死了也不会闭眼”。

  慰安所遗址在拆迁声中残存

  作为日军侵华期间罪恶的慰安妇制度的实物见证,许多慰安所遗址却面临着被拆迁的命运

  尽管原因各异、过程曲折,上海最早、最完整的两处日军慰安所遗址还是被保留下来。前者是位于虹口区的“大一沙龙”,后者位于浦东钱仓路350号。

  “浦东那个是因为它是民国时期特色建筑被保留。”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慰安妇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教授告诉《国际先驱导报》,目前,上海已发现超过160个慰安所。最新发现主要集中在虹口区四川北路沿线,这里是日本海军陆战队的聚集之地。

  上海是日军实行“慰安妇”制度的发源地。“1931年底,日本驻上海海军当局已将虹口一带的‘大一沙龙’、‘小松亭’、‘三好馆’、‘永乐馆’4个日本侨民经营的场所,指定为海军特别慰安所。”苏智良说,这正是“慰安所”名称的第一次出现,也是世界上第一批慰安所。

  “大一沙龙”:危房耸立

  下了高速的轻轨,穿过繁华的四川北路,虹口区东宝兴路125弄就在眼前。和周围林立的商厦比,这几幢房屋矮小、寂寞。上世纪30年代,它们有另一个称呼:大一沙龙。

  如今,房屋内外和过去似乎有些“脱节”:1号门口附近2个日式花瓶,被放上居民种的盆栽;地面上当年的彩色花纹,亦大半褪色。走进屋,白天要打开灯;踏上木质楼梯,“吱吱”声传来。

  记得旧事者,存世已不多。“隔壁一个老头,住这里几十年。去年刚走了。”1号屋里一个阿婆说。她是1983年搬进来的,“住下后,才晓得这里曾是慰安所。”这些年来,随着楼里人家增多,他们都按自己的需要重新装修房子。原来相连的3幢房屋被隔了起来。眼下,1号楼住着20多户人家,3幢楼住户近100家。

  关于此地拆留,争议多年。曾有学者、政治家参观旧址后,建议在这里建立一所日本慰安妇制度罪行陈列馆。后来,这里因接近轨道交通建设区域,又传出拆迁消息。

  “几年前,我们给上海市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送去建议书和历史材料,说明保护这个地方的重要性。”令苏智良感到欣慰的是,他的奔走没有白费,“今年回复说,暂时不拆了。”

  “留下是好。但能否改善一下我们的居住条件?”3号楼的居民衣长征说。他是残疾人,住的屋子大小仅6平米。现在,他每天扶着一架1米多高的楼梯,“爬”上“爬”下。

  的确,这个已经有七十多年历史的老房子,很有可能成为危房。“到时候,不拆也不行。”苏智良说:“不拆不等于就是保护。这里需要给予很好的整修,我希望最终把它建成一个慰安所博物馆。”

  “海乃家”:黑暗狭小

  虹口区公平路是条小路。公交车经过时,路有点嘈杂。找到这条路425弄12号前,得穿过一个一个公厕。天气晴朗,还能看到头上“万国旗”飘飘。这是很有上海特色的叫法,形容居民的衣服挂满竹竿。

  “这里和对面原本有墙隔开。”12号居民老徐说。实际上,真正隔开对面房子的是一段历史。这是一个民营慰安所,号称海军在沪最大的慰安所——“海乃家”。当时,他的主人是一个日本退役海军士兵,叫坂下熊藏。

  他的儿子坂下元司在《海乃家慰安所的证言》中记载了不堪回首的一段历史:日军用刺刀赶走房主,办起了“海乃家”,最盛时有45名“慰安妇”。1944年,他去上海与父亲团聚,“在我睡房里,安全套在榻榻米上堆成小山。一位军妓瘦黄的腿肿得高高的,比普通女孩粗一倍。她躺在床上,被子只遮住肚子,约10天后便死了。遗体暂放海军那儿。大车拉来伙食,又拉走尸体。”

  今天的“海乃家”仍是地道的上海新式石库门房子。前面有天井,两层楼,房间有高高的屋顶,还有晒台。跟着老徐走,感受到时间的力量。地面有些潮湿,走廊狭小昏暗,到处摆满杂物。杂物上是一层层灰。

  走上木楼梯,老徐提醒,要小心,别摔了,“这里住着十几户人,每户有自己的灯。平时不开。”因为黑,短短两层楼木楼,走了老长时间……

  中国的“奥斯威辛纪念馆”急需建立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慰安所遗址都像“大一沙龙”、“海乃家”这么幸运。“上海的慰安所绝大多数都被拆了,但具体数字不祥。”苏智良说。

  在中国其他城市,许多慰安所遗址也面临着被拆迁的命运。2003年,南京最大的慰安所遗址——利济巷慰安所遭遇拆迁风波,2005年广州的五大慰安所遗址是否列入文物保护也引发争议。作为日军侵华期间,罪恶的慰安妇制度的实物见证,慰安所遗址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遗址的意义不仅在今天,更可能在未来。难道今天把慰安所都拆了,过了100年,再建一个假的吗?”苏智良说:“奥斯威辛集中营纪念馆早已是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美国犹太人创建的‘大屠杀纪念馆’也已成为华盛顿的新景观,而中国却没有一个这样的地方。”

  苏智良也表示,并不是所有的都要留存。“抗战过去60多年了,许多被拆掉也很正常。但应该选择保护一些像‘大一沙龙’这样有标志性意义的。其他的记录下来,照片拍下来,有可能的话树一个纪念的牌子。”

  韩日“慰安妇”研究领先中国

  由于记载不详以及活人证逐渐消失,半个多世纪过后,要想再现“慰安妇”历史的原貌并不容易

  苏智良是国内介入“慰安妇”研究最早的学者。而事实上,在1991年之前,他连“慰安妇”这个词都没有听说过。

  “1991年之前,中国教科书中的二战史、抗日战争史都没有这个提法。”苏智良说:“这里头有很多原因。本身战后的审判没有把‘慰安妇’作为性奴隶制度来审判,另外日本政府和军队毁掉很多文件,受害国的女性受害者又难于启齿。”

  让苏智良得知有这段历史的时间是在那年8月,韩国慰安妇金学顺站出来,讲出了自己的身份并向日本政府抗议,举世震惊。

  中国首家“慰安妇”资料馆7月开馆

  1992年3月的一天,在一个国际会议上,一个日本教授问在日本做访问的苏智良,日军的第一家慰安所是不是设在上海?“我当时就被问住了。我一直是研究上海史的,居然答不出来,这让我很震撼,也引起了我的注意。”苏智良向《国际先驱导报》回忆说。

  寻找那些当年的“慰安妇”遗址,是苏智良1993年回国后第一个想做的事,从那以后便一发不可收。“我找到了数以千计的中国慰安所原址,拥有几百万份资料,40多盘受害者口述的磁带。”苏智良说。

  “最初的时候并不清楚真相会怎么样。后来去看看这些老人,她们曾经经历过怎样的伤害,如今又过着如此贫困潦倒的生活。这些都深深地触动着我。”苏智良说。

  如今,15年过去了,他研究的结晶即将在一个固定的场所进行展出,这就是7月初将在上海成立的中国第一家“慰安妇”资料馆。“原定在2005年就开办这样一个资料馆,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原来想设立在东宝兴路125弄,考虑到搬迁需要很多资金,只能作罢。”

  资料馆将设立在上海师范大学一处200多平米的建筑内。“这里主要介绍一些‘慰安妇’的曲折故事,有她们的遗物、照片、公证书等。比如雷桂英老人去年交给我慰安所当年用过的消毒药品和其他器具。还有2000以来,捐款的个人和机构等等。”当然也有国外的资料。“有一些历史照片从日本那边翻拍过来,还有日本出版的300本专门研究慰安妇的著作文献。”苏智良说。

  开幕的时候,苏智良打算邀请两三位受害者及其家属到上海来。“因为财力有限只能请这么多。”此外,“任何人都可以免费来参观,但不是全天开放。可能会在8月15日、9月18日这些特殊的日子开放,9月1日开学期间也会集中开放。”

  “希望引起国人的关注,除了让大家来共同关注这些幸存者外。也让国人意识到尽管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但是这些还没有真正成为历史。”苏智良说。

  韩日资料馆提供历史见证

  而早在2年前,类似的资料馆就已经在日本东京成立了。这个名叫“女性战争与和平资料馆”位于东京都新宿区西早稻田的日本基督教会馆。

  进入资料馆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140多名前“慰安妇”的照片,令人感觉到一股凝重的气氛。在照片中,那张著名的拍摄于中国云南拉孟的4名朝鲜“慰安妇”与一名美军士兵合影的照片非常引人注目,而照片中即将临盆的“慰安妇”,就是现在住在朝鲜的朴永心。

  资料馆的建筑面积并不大,据馆长西野瑠美子介绍,只有113平方米,但是在略显狭窄的馆内,收集了女性国际战犯法庭的审议内容、9国的受害者与加害士兵的证言、从日本教科书中消失的“慰安妇”记述等等。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有韩国学者和日本记者做过开拓的研究。”苏智良介绍说:“他们的资料也比较充足,有很多有良心的日本人介入这个事情的调查,出了很多这方面的书,几年前我就统计过超过200多本。”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韩国政府也开始介入,支持成立研究所,对“慰安妇”问题进行系统的调查。从2005年开始,韩国政府和民间团体对韩国的受害者进行援助。

  一个人的战斗

  中国无法与韩国相比的方面还有很多。比如韩国“慰安妇”资料馆旁边还建有一个“慰安妇”之家,专门照顾“慰安妇”老人的生活。苏智良还曾萌生过建中国的“慰安妇”之家的想法。“在中国,有的‘慰安妇’尚未解决温饱问题。我想建所老人公寓,房子都看好了,可一想到程序、管理、经营,我就感到吃力。”

  苏智良的工作就像是一个人的战斗。

  苏智良说,对于给“慰安妇”带来的永久伤痛,日本方面却至今无动于衷。“尽管对日诉讼没有什么进展,但我们抱定决心,要再现一段历史,尽可能的复原,尽可能地接近历史的事实。” (刘俊、刘欢、许哲、蓝建中)

[上一页]  [1]  [2]

更多国际先驱导报新闻
 
编辑:王海波】
:::相 关 报 道:::
·促加国会通过慰安妇议案 华社收集签名反应热烈
·美加华团在主流大报刊登史实 促通过慰安妇法案
·加亚裔团体在报章刊登广告促国会通过慰安妇议案
·联合国报告谴责日本欲否认二战时强征慰安妇历史
·加华社发起签名活动 吁国会议员支持慰安妇议案
·美众院即将讨论慰安妇议案 亚裔团体吁支持过关
·促日本就慰安妇道歉 美华社吁支持国会121提案
·《慰安妇决议案》可望即将提交美国会外交委员会
·江苏老妪公开“慰安妇”身份 专家再吁保护历史
·日判慰安妇案不具求偿权 世界史维会发声明谴责
·促日向慰安妇道歉 旧金山韩华裔在日领馆前示威
·日高院就原慰安妇索赔案作出判决:中国原告败诉
·日本首相安倍访美 再就二战“慰安妇”问题道歉
·中国原慰安妇及劳工诉讼案明在日高院终审判决
 


  打印稿件
 
[每 日 更 新]
- 中国赴日留学人员人数累计达到九十万人
- 台"陆委会"副主委:江陈会对两岸关系具重要意义
- 大陆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抵台湾 参加学术研讨会
- 国产新舟60支线飞机成功首航 飞行平稳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当选阿塞拜疆总统 得票率为88.73%
- 九名中国工人在苏丹遭绑架 大使馆启动应急机制
- 证监会:城商行等三类企业暂停上市的说法不准确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图片库服务】-【资源合作-【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有奖新闻线索:(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备05004340号]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