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教育

大马微型华小成“一个大马”典范 容纳五种族学子

2010年12月20日 14:1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12月20日电 据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消息,马来西亚仁丹公立微型华小,虽然全校只有22名学生,但却是一个容纳5个种族和文化的“一个大马”华小,除了华裔,还有巫裔、印裔、泰裔和原住民就读。

  每逢农历新年与开斋节,全体师生与家长都会聚餐庆祝,充份体现出首相提倡的一个大马精神。尤其非华族学生,他们不但在入学时就被老师取了个中文名,而且对华人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及中秋节更是有所认识和了解,高年级后,他们个个都摇身变成“中国通”。

  这间位于仁丹新村的华小,拥有2名华裔学生、11名巫裔、5名泰裔、2名印裔与2名原住民学生,学生之间都以中文交谈。尽管华裔学生比例不到10%,但各族学生之间却能够融洽相处,彼此都学习互相尊重与包容。

  从家乡槟城派遣到仁丹华小执教已有3年的林晓彬(25岁)告诉记者,每名非华族新生在一年级入学时,班主任都会替他们取一个中文名字。这是要让同学知道他们是一名华校生,同学之间也会互相称呼对方的中文名字,成为一种习惯。”

  她说,由于面对九成的非华族学生,老师在教授中文词汇的时候,先是以马来文解释意思,再教导学生拼音。“当学生掌握中文词汇后,我们就会让他们重复使用,同时掌握中文与马来文,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举两得的事,而且也是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的好方法。”

  林晓彬坦言,比起其他小学,她在教学上需要多付几倍的精力,这是因为每名学生的程度都不一样,加上又是不同种族,导致在授课方面遇上一些难题。“由于非华裔学生的中文程度比较差,我们只能调整教科书的內容,把学生视为幼稚园学生来教导。不过,另一边厢我们却不得不依循政府安排的教学內容去教,往往会令我们感到很矛盾。”

  28岁林子健老师今年被调派到仁丹华小执教,他有时候会以弹吉他或教导学生敲竹筒打拍子的灵活教学法,来加强非华裔学生学习华文的能力和兴趣。“从一年级开始,我就教导学生朗读中文,我会以乐器伴奏,轻松地教导学生,让他们对中文产生兴趣。”

  虽然身处在一所环境特殊的华小,来自玻璃市的林子健却信心满满地说,无论什么环境,都不要拿来比较,而是要适应它,文化是最终可以被打造出来。“最重要是找出环境的特色,例如在一般的华小,家长都会注重孩子的学业,这对孩子造成压力,也使孩子不能快乐地学习。在这里,由于学校的规模小,学生可以更享受学习的过程,更可以发挥所长。”

  令林子健印象最深刻一件事是一次上课时,当他说到“kawan”(朋友)这个词汇时,学生不必他作出解释,就自动地跟身边的同学手牵手並搭起肩膀,让他很感动。“学生能在一所多元种族的学校上课,对我来说,无形中就多了一份和谐和互相尊重,非常难得。”

  仁丹学校在1919年建校,当时是租借仁丹广东会馆开课。1958年,仁丹学校成为全津贴学校后,就改为仁丹公立华小,更迁到今天的校址,1983年重建才有2座建筑物的规模,共有5间教室、一间科学室与生活技能室及食堂。

  在70、80年代,仁丹公立华小共有约300名学生,90年代开始,由于树胶价格滑落,很多以务农、割胶为生的居民迁到大城市谋生,人口外流,学生人数开始逐年减少。当时迁移的居民以华裔居多,留下的非华族家庭多过华裔家庭,导致仁丹公立华小的异族学生超越了华裔学生。

  仁丹公立华小去年的毕业生共有7人,但是今年新生却只有4人,这叫身为校长的黄添福(49岁)忧心不已。他坦言,目前学校最迫切要探讨的是“学校该如何走下去”的问题。为了拯救这所微型华小,他打算说服附近的华裔家长,以把孩子们送到仁丹公立华小就读。

  目前除了校长,仁丹公立华小有7名华裔教师、2名巫裔老师、2名校工与1名书记。学校规模虽然不大,但是课外活动的內容却跟一般华小没有两样,每年除了举办文艺晚会,还会举办书法、乒乓与绘画比赛等等,让学生可以获得多方面的学习。

  由于非华族学生对中文的掌握能力较弱,因此仁丹公立华小的整体学术成绩不算理想,校长黄添福坦言,学生的中文基础打不好,也影响了其他科目的成绩。黄添福发现,学生回到家里没有使用华语沟通是其中一项原因,加上很多非华族家长本身不懂中文,根本无法教导孩子做功课,长久下去,对学生学习中文的效果不大。

  有鉴于此,黄添福打算近期实行“领养计划”,就是向家长提议,在晚上把孩子送来学校,让他亲自监督孩子做作业。“原本应该由华裔学生影响非华族学生的华小,如今反而被非华族学生影响,这是仁丹公立华小目前面对的严峻挑战。”

  他说,由于华裔学生人数太少,很多华族的优良文化如刻苦耐劳、勤奋向上的美德及特质都未能完全体现出来。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凯淇】
    ----- 华文教育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