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 学 生| 科 教| 时 尚| 汽 车
房 产|图 片|图 片 库|图 片 网|华 文 教 育|视 频|商 城|供 稿|产 经 资 讯|广 告|演 出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文娱新闻
关键词1: 关键词2: 标题: 更多搜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国新闻周刊》:2006奥斯卡,终于很“文艺”

2006年02月27日 08:46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虽然年复一年,奥斯卡的风水总是在电影人素朴的理想与奢华的影像间徘徊往复,可今年的这几部都称得上过去一年里美国电影人的诚意之作,我们终可以看到领奖台上,这些人文思想的坚守者的美丽笑容

  文/朱靖江

  奥斯卡这么多年,数今年的第78届金像奖提名最“文艺”,5部候选的最佳影片不是低成本、诉衷情的独立制作,就是揭黑幕、刺良心的政治辣片:反思巴以血仇的《慕尼黑》、描摹同性恋情的《断背山》、剖析种族矛盾的《撞车》、痛批50年代麦卡锡主义的《晚安,好运》,以及拿社会歧视与作家良知做文章的《卡波特》,简直比一贯标榜“独立”“政治”的圣丹斯或柏林电影节还要苦大仇深、义正词严。而观众觉得很有看头的《金刚》只落得几个技术奖提名,曾经以《角斗士》捧得5尊金像的名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在2005年摄制的古装大片《天国王朝》居然石沉大海,全无亮相的机会。

  豪华巨片的退位

  新世纪以来,奥斯卡对于靠金钱和特效砸出视觉奇观的豪华巨片逐渐增强了抗药性。2003年的《指环王3:王者无敌》被盆满钵溢地隆重表彰之后,原本浩荡无匹的魔幻(或者科幻/玄幻/史幻)电影大潮似乎一夜之间调转了风头,大有盛极而衰的态势。一直挣扎在票房底线上的小文艺片多少嗅到几分春天的气息,尤其是去年第77届的学院奖评委们让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百万美元宝贝》血拼了马丁·斯科西斯的《飞行家》,更预示这些主宰小金人走向的“贝弗利山众神”看腻了“泰坦尼克”式的视觉轰炸与浪漫爱情,转而赞美起人间的悲欢苦难和纵贯时空的文明冲突来。

  除了入围影片规格朝向中低成本、中小明星的“亲民”路线靠拢之外,本届奥斯卡奖提名电影的创作视角也介乎主流与异端之间,每一部影片都多少惹过点争议,溅了些口水。由大牌影星成功转行导演的乔治·克鲁尼,虽然没有在去年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斩获金狮,但他参与编剧并执导的《晚安,好运》痛揭的却是美国政治的历史伤疤。克鲁尼将这部新闻记者以良知勇气对抗麦卡锡主义的影片,和布什政府利用《爱国者法》干涉美国公民自由的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黑白光影与犀利的对白,颇有些“立此为证,秋后算账”的架势。

  另一位“编而优则导”的导演新锐保罗·哈吉斯(上届奥斯卡大赢家《百万美元宝贝》的编剧),则将洛杉矶臭名昭著的种族矛盾通过几个彼此纠缠的人物,“圆环套圆环”地呈现在银幕上。种族问题是美国社会不敢轻易置喙的烫手馒头,稍有怠慢就会招来各个族裔的不满。但保罗·哈吉斯执导的《撞车》索性在这道禁区里横冲直撞,白人、黑人、亚裔、拉美裔,各个都在这方阴暗的舞台上彼此伤害,一脸的晦气。既然各打五十大板,《撞车》反倒在钢丝绳上走稳了平衡木,一路撞到了奥斯卡的提名金榜上。

  人物传记类的电影《卡波特》也被影评人称为一部“剑走偏锋”之作。单看片中主人公杜鲁门·卡波特那张白花花的胖脸和他东方不败式的嗓音,就让人心里麻酥酥的。这部电影讲述了作家卡波特与灭门凶犯史密斯之间一段充满张力的试探和交往。身为同性恋者的卡波特从史密斯身上读到了他曾经历的一切:被社会遗弃和鄙视,对生命的绝望与挣扎。卡波特蘸着史密斯的罪恶完成了他的小说代表作《冷血》,却不肯从绞刑架上拯救这个罪人的灵肉残生。2005年,前好莱坞巨星——现任加州州长施瓦辛格拒绝赦免一位著名的杀人犯:曾枪杀三名华人,又在狱中反省罪恶,多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与文学奖提名的“瘸子帮”帮主斯坦利·威廉斯。这桩热气腾腾的死刑公案与昔日的《冷血》交相辉映,或许将是下一部被奥斯卡大叔垂青的《卡波特》。

  焦点:犹太苦酒与东方断袖

  “灵肉挣扎”或许正是今年奥斯卡入选影片的共通主题,但最富有悲剧性的恐怕还是李安在《断背山》中塑造的一双同性恋牛仔,抑或是那几名在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慕尼黑》里杀戮复仇的以色列特工。这两部影片既是两位大师级导演的对垒争霸之作,也各自彰显出他们最本色的文化底蕴与艺术风格。

  自从《拯救大兵瑞恩》在上个世纪末摘得多枚奥斯卡金像奖之后,素有好莱坞头牌导演之称的斯皮尔伯格已经六年没有拿出像样作品,以至于靠《指环王》起家的新西兰导演彼得·杰克逊隐然有了新一代霸主的气象。2005年斯皮尔伯格一气推出两部电影:请“靓汤”克鲁斯担纲主演的科幻大片《世界大战》和以1972年慕尼黑惨案为背景的历史反思片《慕尼黑》。《世界大战》在人物塑造和特技效果上虽然可圈可点,却引不起审美疲劳的电影观众和奥斯卡评委们太大的兴趣。彼得·杰克逊重弄的《金刚》其实更有王者的卖相,于是斯皮尔伯格年底打出的底牌《慕尼黑》显得尤为慎重,大有拿自己的艺术履历和民族血统孤注一掷的气派。一杯“犹太苦酒”,成了其在本届奥斯卡菜单上的招牌大餐。

  曾经以《辛德勒名单》在犹太世界声名卓著的斯皮尔伯格,借用几名以色列杀手对“慕尼黑惨案”制造者的复仇故事,反思的不止是五十年血光不绝的巴以冲突,更将影片的锋芒指向了布什政府远非人道的反恐战争。在接受采访时,背负着美国公民与犹太子裔双重身份的斯匹尔伯格曾经表明过他的立场,“我并非不支持反恐事业,而是主张合法、正义的手段,要让反恐斗争的结果与我们反对恐怖主义的初衷相吻合。”斯氏的勇气在于将恐怖主义的原罪追溯到此前以色列对巴勒斯坦民众的深重压迫。虽然这一观念在阿拉伯世界早已根深蒂固,同时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巴勒斯坦电影《天堂此时》也以两名人体炸弹的遭遇与《慕尼黑》彼此呼应,但斯匹尔伯格的江湖地位和他在犹太人心目中的代言人角色,还是让这声叹息格外地悲苦而沉重。

  电影《慕尼黑》中,以色列杀手们在一次次“定点清除”行动之后,日渐难当良心的谴责,先后付出了生命死灭或灵魂受创的惨重代价。而30多年间的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伊斯兰世界与西方国家,却从未中止过“慕尼黑”式的杀戮与复仇,冲突和误解。两年前,以色列特工曾经用和电影情节如出一辙的手法,杀害了“哈马斯”精神领袖亚辛,但时至今日这个激进的伊斯兰军政组织却赢得了巴勒斯坦大选的全面胜利。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事件将当下的世界令人不安地“电影化”了,似乎预示着将来更为猛烈的文明冲突,而斯匹尔伯格酿造的这樽“犹太苦酒”,或许只是我们沾唇的第一滴。

  与斯皮尔伯格的“民族之忧”相比较,华人导演李安更多地在他的电影《断背山》中表达了一种“人伦之辩”。其实同性之爱绝非西方文艺的专利,中国在汉朝的时候,就有“断袖”的典故,讲的是汉哀帝午睡起床时,袖子被压在他同性恋人的身下。不忍惊醒爱人的汉哀帝悄然挥剑将衣袖割断,从此让“断袖”一词少涉情欲,多添了几分风雅。在李安的《断背山》中,两位恋人以一件初识时身穿的衣服作为他们毕生的信物,也算是“断袖”情结的一种西方映象。即便是以美国西部牛仔为故事的载体,李安也在影像语言上铺衬得如一幅青绿山水画,看惯了西部片中穷山恶水、飞沙走石的电影观众身处苍翠清凉的断背山中,难免有些错愕惊喜。良辰美景佳时,爱情倏忽而至,也就更显得顺理成章了。

  李安虽然不在好莱坞的“王霸”导演之列,但他十年来的艺术影响力却与日俱增,如今已是代表着东方价值观而驰骋于美国影坛的旗手级人物。《断背山》自从斩获威尼斯金狮大奖之后,又在美国外国记者协会颁发的金球奖上大获全胜,风头之劲,一时无匹。它的魅力与其说来自美国牛仔的同性恋故事,倒不如说是李安为影片赋予的一份温和隐忍、大爱无疆的东方境界。他诠释的这段感情如地下涌动不息的岩浆,却始终没有冲出地表,焚毁断背山间的草木生灵。如果说李安为《卧虎藏龙》中李慕白和俞秀莲安排了一段可望而不可及的爱情,那么今日打动电影观众心灵的《断背山》,在两名沉默的美国牛仔之间,仍然是那份“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古典情怀。

  即将揭晓的第78届奥斯卡奖究竟花落谁家,并不是一个关键性的命题。虽然在潜意识里,我们仍期待着李安能体行老子之道,“上善若水”“柔弱胜刚强”,但无论是李安的《断背山》、斯皮尔伯格的《慕尼黑》,还是同列最佳影片提名册的另三部作品,都称得上过去一年里美国电影人的诚意之作,是泛滥的娱乐大潮中几块坚硬的磐石。

  虽然年复一年,奥斯卡的风水总是在素朴的理想与奢华的影像间徘徊往复,但至少在今年3月举行的金像奖颁奖典礼上,我们尽可以看到这些人文思想的坚守者在领奖台上绽放出他们美丽的笑容。(来源:中国新闻周刊;作者为北京资深影评人)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
[京ICP备050043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