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 学 生| 科 教| 时 尚|汽 车
房 产|电讯稿|图 片|图 片 库|图片网|华文教育|视 频|商 城|供 稿|产经资讯|广 告|演 出
■ 本页位置:滚动新闻
站内检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综述:农民转观念放下锄头 河南新农村建设活起来

2006年04月30日 09:35

  中新网4月29日电 (杜燕) 第五届“网上看河南”采风活动已圆满结束,落下了帷幕,而河南新农村建设的剧目则刚演至兴浓之时。记者所到之处,看到的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民,也不是污水随处流,臭气随空飘的老农村,农民们或外出务工赚钱,或在乡因地制宜搞创业,不仅自己住上了小洋楼,村容村貌也靓了起来。

  记者随采风团到达河南信阳、周口及漯河三地农村,感触最深的是,农民们已经不再固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挨穷,他们转变观念,愿意放下锄头,“脱农装,换工装;脱草鞋,换皮鞋”,开始探寻并实践自己的富裕之路。

  把农民工捧过了头顶

  在河南信阳的固始县,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把农民工捧过了头顶”,街道的两旁树的不是广告牌子,而是那些在外务工富裕后回乡创业的一个个“明星”们的挂相。当地的领导称,这是为了鼓励和激励更多的农民能实现三级跳:跳出农门闯进城门,回归家乡,从而形成进城──回归──再进城──再回归的良性循环。而新县富余劳动力则把眼光放到了国外,那些或年轻或力壮的农民们,认识到外出打工不仅是为了赚那么点儿钱,更是可以开眼界长见识,增技能学经验。他们积极参加县里的免费技能培训,远到韩国、新加坡、日本等地打工,每年能收入六七万元人民币。

  这些个在外劳苦的农民们,在城乡之间的大流动、大转移中,或者返回农村后,利用自己带回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信息等办厂创业,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回到家乡办厂子,几年带富一个村子”。

  自家地里发展特色产业

  从信阳新县到潢川的路上,记者发现除了杨树、槐树等常见树木外,在距离潢川越近的路边,就越容易看到一些稀奇、美丽的花卉苗木。导游告诉记者,看到的这些花木正是潢川县的一个特色经济产业——花卉苗木种植业。在农民吴耀明的盆景园中,有价值二三百的小盆景,更有价值十几万元的珍贵盆景。他的这片园地,大约有四亩半,现年四十四岁的吴耀明告诉记者,以前也是和父母一起过着种地种花木的日子,但在十八岁的时后,他突然觉得应该做些别的来发展这片土地。于是,他师从园林艺术家,开始了盆景培植工艺。据称,现在,他可以在这一块地上收获逾七十万元。

  循环经济模式建设生态新村

  在河南周口,沼气建设带动了农村庭院经济的大发展。以前,在扶沟县二十里店村农民们不知道沼气是什么,都不愿意去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当第一户农家“神奇”般变废料污水为可以照明的电、可以做饭的气儿时,不少农民心动了。村民刘爱梅及她的邻居说,不知沼气是个啥时就是不愿意建沼气池,天天做饭烟熏火燎的,猪圈和厕所的卫生也让他们头疼,但自从用了沼气,做饭不用柴了,照明不用买电了,省时还省开销。他们心里高兴着呢。如今,村里实行“猪-沼-果”、“猪-沼-菜”、“猪-沼-粮”农村循环经济模式,整洁、卫生、环保的生态新村也悄然出现了。

  河南省委宣传部助理巡视员杨建一路上常说,河南人多故事多。记者在六天的采风活动中,感受到的是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农民故事,看到的是一个个依然质朴但却换了脑子的新型的、有技能有想法的农民,这些农民们换了脑子,就挣了票子,他们在亦城亦乡,亦工亦农间实践着祖祖辈辈没能实现的富裕梦想,建设着家乡,建设着河南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编辑:杜燕】
  相关专题:第五届“网上看河南”


  打印稿件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新闻线索:(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
[京ICP备050043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