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 学 生| 科 教| 时 尚|汽 车
房 产|电 讯 稿|图 片|图 片 库|图 片 网|华文教育|视 频|供 稿|产经资讯|广 告|演 出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 本页位置:滚动新闻
站内检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时评:楼市降温亦是契机 走出单纯"房地产经济"

2006年06月21日 09:45

    6月9日,九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出台已经一周,上海房产市场出现明显观望气氛,部分上市新盘调整开盘策略,以略低于预计开盘价的价格上市。从最近几天的成交状况来看,上海新盘成交量继续下滑,成交量重新回到每天500套左右,这和4月份高峰时期的日均1000套形成了鲜明对比。 中新社发 井韦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网6月21日电 最新统计表明,6月份以来,上海楼市住宅成交量继续萎缩,成交量已连续4周拉出阴线。广州近期的一手住宅均价,则出现了该市楼价持续6个月走高后的首次下降。更引人注目的是北京,其楼市日交易量跌幅近40%。

  这当然是意料之中的事。在近一个月时间里,国务院及中央有关部委先后出台了“国六条”及配套细则,为那些发烧的房地产市场去火降温。政策实施半个多月后,其影响正日趋明显地表现出来。

  今日出版的《华东新闻》载文指出,让过热的房地产软着陆,显然是这一轮调控的目的之一。但价格其实只是表象。通过各种调控手段,把房价控制在一个比较理性的范围之内,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但让人更期待的是,把发展房地产市场,视为拉动GDP增长主要手段的这一发展模式,许多地方经济能否由此得到根本改变?

  前几天,笔者在一个沿海发达城市采访,当地一位副区长感慨,这个地处城郊结合部的区,其土地出让等房地产开发的各项收入,已超过地方财政收入的60%以上。感慨之余,这位副区长也流露出深深的忧虑:如此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何以为继?

  众所周知,一地的房价快速上涨,当地政府其实是第一受益人,房地产商实际上只是第二受益人。而房价的快速上涨所做出的大蛋糕,相关的政府部门切走的是最大的一块。同时,房地产快速发展会拉动GDP增长,又可以成为政府官员炫耀的政绩。

  近年来,面对房地产的局部过热,中央政府也屡出调控举措。但不可否认,有些政策“落地”时,常常会打掉许多折扣,这多少与一些地方政府的不积极态度有关。由于地方政府在房地产中有着很深的利益联系,调控房市犹如为自己“刮骨疗伤”,而他们显然缺乏这方面的兴趣与热情。

  文章强调,更值得关注的是,以土地换取GDP和地方财政收入的暂时增长,其实是短视的行为,也可以称其为“吃子孙饭”,预支了70年的土地收益。紧缺的土地资源利用殆尽之后,政府又该拿什么来生财?

  近十多年来,各地房地产增长突飞猛进,依靠房地产及相关行业推动经济增长的道路成为许多地方的共同选择。而房地产业又具有极强的扩张惯性,造成了一轮又一轮的投资热潮。这种增长方式的优点在于,许多地方特别是沿海地区旧貌换新颜。但在其背后,“房地产经济”的内涵还是粗放的,对其过度依赖只会使发展之路越走越窄。

  说到底,经济发展要获得长久动力,就必须发展高附加值产业,提高经济的自我创新能力,拥有经济自我主导权。否则,动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够,就会走向依靠泡沫增大经济总量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楼市降温或许正是某些地区走出单纯、粗放的“房地产经济”、发展创新经济的契机。(高渊)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资源合作-【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有奖新闻线索:(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京ICP备05004340号]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