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武汉大学罗立辉:信息时代的低碳思维

2010年11月05日 17:16 来源:湖北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罗立辉:武汉大学企业管理博士,中国移动湖北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编者按

  11月2日,第七届“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博览会在武汉科技会展中心隆重开幕,本届活动的主题是“引导自主创新、发展低碳经济、推进产业合作、聚全球资源、做世界光谷”,来自国内外的1800余家企业参展,同日“2010中国智慧城市”高峰论坛和“三网融合”高峰论坛开幕。

  在此次论坛上,武汉未来发展新模式——“智慧城市”概念正式浮出水面,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和赵梓森、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曾剑秋等在论坛上为武汉智慧模式、低碳模式、三网融合“论道”,中国移动湖北公司副总经理罗立辉先生受邀在高峰论坛上发表了《信息时代的低碳思维》主题演讲,本报特邀罗立辉先生将演讲报告以文字形式呈现。

  低碳湖北,信息领航,让我们共同期待湖北“慧”更好!

  跨越2000年沧桑与辉煌,从石器时代、青铜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到信息时代,人类以自己的智慧完成着一次又一次的超越。

  当全球信息化浪潮席卷而来,低碳文明与信息时代相伴而生,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低碳思维倡导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绿色经济模式,倡导一种全新的文明形式,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迈进。运用低碳思维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上海世博会带来的低碳启示

  信息时代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将“低碳世博”作为成功举办本届世博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努力使之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世博会上环保警钟无处不在,低碳应用如影随行:城市地球馆通过触目惊心的数据、实物、模型等展示人类对于地球的消耗,告诫观众地球的能源危机,唤醒大众的环保意识;英国国家馆“种子库”与挪威种子库异曲同工的透露出人类对于地球的物种保护,也在同样警示地球环境的岌岌可危;中国国家馆“低碳生活”展区,数据、类比、图示……直观地展示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碳排放。而与此同时,太阳能应用、清洁能源应用、半导体照明应用、信息化解决方案等被广泛应用于世博会,当世博会从工业文明的“炫耀”转向对宜居城市的追寻时,低碳思维模式渐渐植入到了各种最新的科技探索之中。

  在信息时代,当连接城市每一个神经末梢的互联网升级为“物联网”时,城市才可能更加低碳。在10月31日世博会《上海宣言》指出“城市应进一步加大对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构建以信息网络为基础的城市神经系统”,同日中国移动集团李跃总裁在上海世博会高峰论坛上表示:后世博时代,中国移动将全面推动国内“无线城市”建设。

  物物相连的无线生活,智慧便捷的无线城市,正阔步向我们走来。

  低碳思维,信息时代的必然抉择

  低碳是全球大势,信息技术护航的低碳是引擎。从2008北京奥运会,到2010上海世博会,以及即将到来的广州亚运会的全面信息支持中,在为政府和集团客户提供的信息解决方案中,在为5.5亿个人用户提供全新绿色生活途径中,“移动信息专家”中国移动用绿色行动和不懈努力践行低碳,为我们的生活开启一扇低碳之门。

  作为2008北京奥运会全球合作伙伴,中国移动以我国自主创新的TD-SCDMA3G技术首次服务奥运会,让广大奥运参与者通过TD-SCDMA领略到“科技奥运、自在移动”的魅力。首次为奥运火炬传递建设了海拔6500米的全球最高移动通信基站、首次利用短信业务同步发布奥运口号、首次利用彩信和WAP业务同步发布奥运吉祥物、火炬造型和火炬接力路线、首次通过无线音乐方式传播奥运歌曲和残奥会歌曲,手机官方网站、无线INFO、即拍即传、手机对讲、无线视频同传等创新业务更是首次服务奥运,同时,北京奥运会成为了在奥运史上第一届通过手机开展奥运比赛电视直播的奥运会……移动信息技术在2008北京奥运实现了奥运历史上的数个第一。

  作为2010上海世博会全球合作伙伴,中国移动以“最前沿的科技、最精彩的展示、最贴心的服务”充分演绎“科技世博”和“低碳世博”的理念:全球首个TD-LTE网络为世博会提供移动高清视频监控、移动高清会议、移动高清视频点播、即摄即传和超高速上网等多项特色业务;世博园区基础通信网络共采用33项节能技术,建设节能环保的信息通信馆,首次推出世博手机报、世博无线官网、世博自助信息终端;汇集世博门票、手机钱包乘坐地铁、手机支付在世博园内消费等功能于一身的移动终端,将使游客挥手之间即可进入世博园区,在世博园区内的餐饮、便利店、快餐、停车场等地刷手机就能消费。

参与互动(0)
【编辑:许晓娟】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