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深度分析:坎昆能吹出什么气候风?

2010年12月06日 10:0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12月1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6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6次缔约方会议将在坎昆闭幕。此次会议能否在解决全球气候问题上有所突破?为此,本报特邀蔡拓、陈凤英、邹骥、曾少军4位专家进行解析。

  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 蔡 拓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 陈凤英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 邹 骥

  清华大学清洁发展机制研发中心执行主任 曾少军

  问:会议之前,一些政要纷纷表示对坎昆会议达成全球性协定的前景感到担忧。但也有分析者认为,此次会议会在一些具体性问题上达成协议。就您观察,这些问题具体包括哪些,达成协议的前景如何?

  陈凤英:应该客观并理性看待,坎昆会议是一年内全球气候谈判官员马拉松式会议的第六站。可以预见,坎昆会议虽不能达成最终减排协议,但肯定比哥本哈根会议气氛和谐,也能取得一些预期成果:一是平等交流、真诚协商、弥合分歧、加强沟通、恢复信心。二是在保护森林、技术转让、适应气候变化、长期融资等方面应能取得较好成果,因为各国在上述问题上已经或接近达成共识。应该说,采取务实态度、先易后难应是全球气候谈判必须遵循的原则。

  曾少军:对坎昆会议成果的表示担忧,一是时间地点问题。《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2012年就要到期了,第二承诺期是否能延续,哥本哈根会议没有就此达成协议,坎昆也很难完成这个目标。第二是美国因素。作为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受到中期选举影响的美国人不可能带着理想的方案到会。但是,坎昆会议可能在快速启动资金、技术转让以及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碳排放等问题上达成协议。

  邹骥:总体而言,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很多发达国家的政要忙于应付“救世”,自然一时对气候变化这一长期战略问题的关注不足,使这一多边国际进程失去了应有的带头力量。但毕竟全球联合起来应对气候变化的政治意愿已经形成,中国等新兴经济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逐步开始走上轨道,这些积极因素又给国际气候进程带来希望。因此,谈判进程依然会缓慢前行。在森林管理、技术开发转让机制的建立和快速启动资金机制等方面,有可能取得一定的技术性进展。

  问:国际间关于气候变化的会议开了多次,却未能达成实质性的协议,或者达成协议却不能得到认真履行。这次会议被认为不可能达成全球性的协议。您认为阻碍达成最终协议的因素有哪些?

参与互动(0)
【编辑:许晓娟】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