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32专家论生活垃圾处理 31位“主烧”(5)——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广州:32专家论生活垃圾处理 31位“主烧”(5)
2010年02月25日 13:46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填埋和焚烧之外的第三选项

  在填埋和焚烧之外,如何推广生化堆肥处理技术,作为垃圾处理重要的第三选项也是不少专家思考的焦点。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聂永丰表示,目前的垃圾填埋技术耗费大量土地资源。普遍采用的高密度PV C薄膜使用寿命少于30年,垃圾在厌氧环境中发酵后,重金属渗透到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问题会延后反映。相对于焚烧技术而言,由于填埋的污染物不容易检测,对周边生态环境的污染可能更大。从国情出发,沿海发达地区人多地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决定了我国采用以焚烧为主,对有用垃圾充分回收利用的垃圾管理模式。而要发展生化堆肥处理,必须注意厨余垃圾与普通垃圾混合导致肥料被污染的问题。一旦重金属与有毒有机物混合后堆肥用途相当有限。这种肥料只能用于普通绿化的营养土,由政府统一采购的模式,除此以外,目前城市中绿化营养土的去路不多,利用率不高。

  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新肥料研究室主任、教授廖宗文则认为,目前一个不能忽视的现实就是,在我国垃圾变肥料只能是垃圾处理的辅助渠道,而非主要渠道。目前不少把垃圾处理变肥料的厂家,要么肥料搞不好,要么处于亏损经营的状态。他在去北京某垃圾变肥料的处理厂时发现,肥料中还含有玻璃颗粒,只是这种玻璃颗粒并不扎脚罢了。

  上海环境集团技术总监张益表示,我国上世纪80年代也曾经把堆肥和填埋并列为两大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但是其后却进入了“10年困惑期”,100多个堆肥项目纷纷下马。除了杂质多、重金属超标外,臭气污染严重、肥效不稳定也是原因之一。

  华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韦朝海则从污水处理中得到启发,在工业废水的处理过程中,废水先用生物处理,然后再用化学方法,这或可为垃圾处理提供借鉴方法。广州的垃圾可以先用生物降解的方法处理掉一部分,然后加入辅助材料,再进行焚烧,剩下的残渣进行填埋。

  专家:厨余垃圾燃烧产生二噁英的可能性更大

  二噁英是在垃圾焚烧争论旋涡之中的热点词汇。两天的咨询会上,专家们对二噁英产生原因等进行了讨论。

  “荷兰学者O lly1977年首次在垃圾焚烧尾气中检验到二噁英。”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李晓东透露,O lly最近在浙江大学所作的一份备忘录中表示,经过欧洲30多年的垃圾焚烧经验表明,经过有效管理的垃圾焚烧是迄今最好的垃圾处理方式。不过,欧盟的垃圾焚烧厂用于焚烧的垃圾热值达到11000焦耳/千克,而我国目前用于焚烧的垃圾平均热值为4000焦耳/千克。广州地区新鲜食品厨余的含水量高,垃圾热值更低。为了避免粉尘等排放物,现在垃圾焚烧工艺在燃烧过程中不加入辅助燃料(如活性炭等),也无法大幅提高垃圾燃烧热量。低热值垃圾燃烧导致二噁英的可能性确实更大。

  中科院广州地化所副所长、研究员彭平安认为,二噁英应该持续关注,但是不必害怕。在合理分类的基础上,对焚烧过程中温度进行在线监控能有效控制二噁英。检测发现,在中国,二噁英产生的最大源头并非垃圾焚烧,而是来源于金属冶炼行业。

  环境保护部国家分析测试中心二噁英试验室主任黄业茹则透露,经过严格立法,2003年日本2214台生活垃圾焚烧炉年平均二噁英排放量比1997年降低99%(71克)。2006年中国对300吨/天以上处理量的焚烧炉检查发现,只要是管理规范的垃圾焚烧厂,二噁英排放量都低于0 .1纳克/立方米毒性当量。由于二噁英来源广泛,包括燃煤电厂、水泥厂等地都产生大量二噁英,二噁英广泛存在于城市的水、空气和土壤中,就连人体血液、器官中都存在二噁英。但目前并没有数据支持人体在日常生活中对二噁英暴露吸收直接会影响健康。

  联合国二噁英排放源调查专家组成员、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室副主任郑明辉说,2.3.7.8-TCDD常温下为固态物质,主要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但对仓鼠、大鼠等动物的毒性研究显示,越是高等的动物,二噁英对其影响越小。2003年-2006年,中国产生的二噁英总量为10 .2千克毒性当量,其中来源于垃圾焚烧的只有300克左右。取消垃圾焚烧中国的二噁英并不会明显减少。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