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车延高谈"羊羔体"诗歌创作 回应"书记身份"质疑

2010年11月10日 09:21 来源:中广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车延高(图片来源:潇湘晨报)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中国文坛三年一度的盛会——第五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昨晚(9日)在浙江绍兴举行,全国30位作家、诗人、文学理论评论家,领取了代表中国文学界最高荣誉之一的鲁迅文学奖。然而尽管颁奖礼的大幕徐徐落下,但本届鲁迅文学奖留给人们的话题却没有沉没。10月19日晚,获奖名单公布的第一时间,武汉市纪委书记车延高一夜成名,因为诗集《向往温暖》获奖的他,不得不面对放大镜下的监督。他发表的其他作品《徐帆》和《刘亦菲》被网友们批评为“口水诗”,一时之间,“羊羔体”这个词汇走遍大江南北,他本人更是因为“公务员”的身份而受到“花钱买奖”的质疑。连日来,支持和反对的声音不断,而他本人则选择了尽量低调。在昨天的颁奖礼开始之前,车延高接受了中国之声记者柴华的独家专访,他坦言,意外的风波令他倍感压力,但追求诗歌文学之路的心依旧坚定。

  记者:近期因为“羊羔体”的质疑和讨论相信也是让您不胜其烦,作为作者,您怎么看《徐帆》和《刘亦菲》这两首诗歌,是您的随性之作还是新的一种尝试呢?您想借此表达什么?

  车延高:《刘亦菲》、《徐帆》和《谢芳》这三首诗是我给《大武汉》杂志写的组诗,这当中还写了很多,像道德模范吴天祥、捐资助学的先模人物江诗信、我们基层的村支书何红舫等等。我主要是想通过这些人物的描写,包括武汉风土人情的描写,把武汉介绍出去。那么在写《徐帆》和《刘亦菲》包括《谢芳》的时候我考虑写的是演员,是明星,一般离老百姓比较远,所以我就尝试用白话的手法,想把它写得质朴一些,写得更活一些,写得更具动感一些,但是这种尝试是否成功,我想由大家来评定。大家觉得好,那是对我的鼓励,大家觉得不好,那我下一步再改进。

  记者:您当时在写这几首诗的时候可能根本就没有想到之后会产生如此大的风波是吗?

  车延高:那确实没想到。因为诗人写诗的时候,有时候是即兴灵感迸发写出来的作品,就像书画、书法,它们也一样,包括文人墨客相聚的时候写出的一些小品。因此,我觉得对诗人来说,读者希望你把诗写得更好一些,所以我们在今后的创作中要秉持一种更加审慎的态度。

  记者:平时您是如何创作诗歌的,会读别人的作品吗?

  车延高:我觉得诗歌创作是一种真情的迸发,这种真情来自于我对生活的观察,来自我走进生活,植根泥土,从群众、从社会生活当中所收集的素材。除此之外,我觉得很重要的就是,读好的作品。在我的生活当中,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出现的一大批优秀的诗人作品,都是我学习的教材,那就包括早期的徐志摩、郭沫若,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艾青,改革开放时期以后出现的朦胧诗,以及先锋派的诗歌等等,所有的诗歌形式。这当中凡是优秀诗人的作品,我觉得读了以后都会对我写作产生一种启发作用。

  记者:有人质疑说您能够获奖是因为您的“书记身份”,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车延高:大家对我这种身份与这次获奖有没有关系产生质疑,我觉得这可能与我们社会生活当中确实存在着权和利交易的问题有关,它不仅仅是对我一个人的问题,它是对社会发展过程当中我们整个社会环境如何净化,如何使一些问题在处置的过程中更加阳光化的一种期望,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看这也是一种很正常的社会现象。

  记者:对于今后的诗歌创作您个人有什么想法?因为“羊羔体”的质疑和讨论有没有对您的这些想法有所改变呢?

  车延高:我的创作是业余创作,我想在今后搞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我还会坚持业余创作。这次这个事情对我来说是人生当中的一个经历,经历对人来说其实也是一种砥砺。我想通过这个事件我更要思考,对我提出的批评也好,质疑也好,哪些是我可以借取的,在今后的创作过程当中不断地去完善自己。我觉得人还是要脚踏实地地走路,我目前就是把本职工作搞好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把诗写好,持之以恒,在一种探索中走出一条自己认为可以走下去的路。

  第三只眼看车延高 “鲁奖”合理性

  在本届鲁奖的颁奖礼上,评委会给予诗集《向往温暖》的评价是:诗人对人间万象、山川风物,都怀着亲切、敬重之心,以多变的风格寻求丰富的人生经验与体悟的诗意表达。本届鲁奖诗歌终评委员会副主任雷抒雁表示,鲁迅文学奖不是“终身成就奖”,车延高只是用他近三年的创作征服了多数评委:

  雷抒雁:因为鲁迅文学奖就诗歌而言,是评单本的书,不是评作家写的所有作品。《向往温暖》写得比较细致,正像他说的那样温暖。艺术本身是有差异有争论的,最终经过争论还是以票数为标准,你过了三分之二才能算数,过不了就不算。

参与互动(0)
【编辑:刘羡】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