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页|新闻|国 际·英文|财经|体育|奥运网|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学生|IT|教育|健 康
汽 车|房 产|电 讯 稿|视 频| 图 片| 社 区|图 片 网|华文教育|广 告|演 出|图片库|供 稿
■ 本页位置:滚动新闻
站内检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国的世纪海权之梦:再论甲午战争
2007年08月28日 17:43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8月28日电 台湾《历史月刊》今年七月号发表杨温利的文章,详细分析了甲午战争中的中国世纪海权梦,认为中国战败的原因并不能简单地总括为“不知海权”,而在于清廷对国家所在地缘战略环境与当代科技脉动认识不足,未能朝正确的方向,建立符合自身守势政策与大陆性格的国防武力。

    原文摘录如下:

    尽管已是超过一个世纪的陈年往事,但中日甲午战争至今仍未被世人所淡忘。甲午一战的影响至今都还存在,不仅是中国尚未完全从此战所标志的“百年屈辱”中恢复,更在于甲午战争日后在战略与大战略上所造成的印象与冲击。然而中国“何以失败?”

  对于这个最重要的问题,历来从政策、战略、战术等各个层皆有所检讨、批判,而从中所获得结论则可总括为:“不知海权。”中国被陆地收了灵魂,既不知如何利用海洋以增进国家的权力与福祉;也不知如何运用海军兵力以获致战争的胜利。但这一切所显示的,却是在甲午战争结束百余年之后,对其经验教训与启示的认识,竟然还是似是而非。因此,本文试图对过去有关甲午战争的批评、解释,再作一彻底的检讨,并侧重在战略与大战略上的意涵,至于战术上的教训在今日已很少价值,将以予省略。

  大战略与建军备战

  甲午之败,第一类的检讨直指大战略与建军备战上的失误。甲午战争前一直主管洋务、外交的清廷北洋大臣李鸿章,最为人所诟病者,是他“纯粹守势”的政策。李鸿章的大战略,乃是放弃周边的藩属国,以争取本土现代化建设的时间;反观日本则采取对外扩张的政策。这种差异反映了李鸿章,或说是整个清廷对于海权的精要缺乏认识,“只知‘海防’不知‘海权’”,未能参透“海权对历史过程和国家兴衰所产生的效果”。不过,这种批评严格的说并不正确。

  首先,尽管清廷的确耗费巨资建立了庞大的舰队,且依照海权大师马汉(A. T. Mahan)之说,舰队本质上确实就是攻击性的,但若因此而批评清廷不知采取扩张、攻击的政策,发挥舰队的攻击性,实是本末倒置。因为,政治目的与军事工具的正确关系,应该是“工具来适应目的”而非“目的去适应工具”;是因有侵略性的政策才需要攻击性的军备,而不是有了攻击性的军备所以必须采用侵略政策。因此,李鸿章在大战略与建军备战的上的失误,其实是在于他选择了不当的工具去配合其政策。

  李鸿章的守势国策,需要的是防御性的军备。在海军方面,依当时十九世纪的科技,便是鱼雷(快艇)与水雷。用鱼雷艇来进行防御比舰队来得经济,它较小而廉价,可以大量迅速建造,在运用上也不必太在意损失。而与之做为配合的,则是陆军军备,以及更为重要的铁路建设。既然是守势的国策,清廷并不需要越洋行动,部队调动可完全经由陆路,陆上交通确实不便,所以才需要由铁路的建设来改善。铁路使得陆军部队也可以获致与船舰相当的机动力,如此便可以迅速调动应付可能存在的登陆威胁。

  当然,若是以今非古,批判李鸿章缺乏见识未免流于事后诸葛,但作为对后世检讨的再批判,可就不同了。以鱼雷艇为主海军建设的理念,与当时法国海军“少壮派”的思想颇为接近,此派学说在1869年即出现,并于1886年海军上将奥比(Admiral Theophile Aube)出任法国海军部长后成为实际的政策,甚至还早于马汉著作出版的1890年。而铁路在军事上的价值,亦已在1861至1865年的美国内战、1866年普奥战争、以及1870年普法战争中表露无遗,这一切都不是没有前例可循的。由此可见,过去论者批评李鸿章或清廷“不知海权的重要性”,批评其“忽视海防,轻海重陆、日本充分吸收马汉海权论,重视海洋,采取攻势的舰队决战思想因而导致胜利”,只说对了一半。

  战略的无知是危险的,而清廷的确是海权无知,但它的“无知”不是不知马汉的学说,而是不知马汉以外的学说。马汉曾表示地理位置是发展海权条件之首,日本为一岛国,发展海权是理所当然的;但中国虽有相当的海岸线,却有更绵长的陆上国界、广大的领土,以及虎视眈眈的强邻,是绝对无法忽视陆地的,不该一味追随海权论与“海主陆从”的观念。马汉著作虽然是经典之作,但也是有内在的矛盾:如果发展海权首要条件是地理环境,发展海权又如何是国家走向强盛与权力的必经道路呢?马汉的理论是归纳的而非演绎的,缺乏逻辑的一贯,归结英国过去的历史经验,只适用于英国这类的全洋(海岛)国家;但中国作为一个半洋(大陆)国家,实应采用法国的理论。就像拜师学艺也要切合体质,大陆的中国若找上海洋的马汉,难免要气血逆流、走火入魔。

  清廷企图学习“船坚炮利”,但走错了方向:清廷对海权一知半解,忘却了中国“半洋”的本质,错误地“重海轻陆”。清廷投入建设海军的经费,每年高达2,000万两,占中央政府岁入的20%,而陆军却仅以地方税收支应。北洋舰队最初编成时可谓阵容堂堂,傲视于东亚;但陆军却是装备不齐,编制混乱零散,仍以营为最大编制,甚至也没有师的组织。相形之下,就是全洋国家的日本,其陆军至少是全面配发新式单发或连发后膛填装枪械,装备比清军整齐,编制上也组成了混合兵种的师团单位。易言之,与一般认识相反,一味投资于海军,追求华而不实、不符合守势国策的大型水面舰队,严重忽视陆权发展,才是清廷在甲午战争前建军备战上最大的错误。

  [1]  [2]  [3]  [下一页]

 
编辑:官志雄】
 


  打印稿件


 
[每 日 更 新]
- 中国赴日留学人员人数累计达到九十万人
- 台"陆委会"副主委:江陈会对两岸关系具重要意义
- 大陆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抵台湾 参加学术研讨会
- 国产新舟60支线飞机成功首航 飞行平稳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当选阿塞拜疆总统 得票率为88.73%
- 九名中国工人在苏丹遭绑架 大使馆启动应急机制
- 证监会:城商行等三类企业暂停上市的说法不准确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图片库服务】-【资源合作-【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有奖新闻线索:(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备05004340号]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