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春节早已是一个世界性节日——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人文学者:春节早已是一个世界性节日
2009年02月04日 11:43 来源:竞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原文摘要:随着大国崛起,春节的文化影响力不断

  扩大,再结合春节在美国的传播近况,吴琦幸先生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文化的传播也在美国日益普及。传播中国文化最有力的应该是中国电影。希望在2009年,中国文化将会在美国得到全方位的关注和传播。

  2月2日《东方早报》《旅美学者看中国春节的文化力》,作者:吴琦幸

  有人关注春节在美国的传播现状,并以国际化的视野来对此进行文化分析,是一个好事情。但其结论“电影”是中国文化最有力的传播方式,则明显是把问题简单化了。

  其实,春节早就是一个“世界性”的民俗节日。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提出过一个“世界体系(world system)”概念,即一个占据主导位置的文化中心和若干个被主导的边缘地区所组成。而我们通常说的“华语圈”、“汉文化圈”、“中华文明圈”,这个“圈”,就是他所说的“世界体系”。

  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漫长的历史过程,但在经过明王朝时期就基本确定下来。中国和日本、韩国、越南、东南亚及其他华人聚居区,一起构成了“世界性”的中华文化。明代以降,经过数百年的融合,春节已融入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华人生活。因此,春节早就是一个世界性的节日了。

  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标志之一,我们将其放入“世界体系”概念中,其文化就形成一个三维坐标系,X轴,代表中国的春节文化;Y轴,代表中华文化圈所包括的国家和地区;Z轴,代表春节作为民俗的历史传承。数百年来的不断丰富、演变和传承,使得春节文化这个三维立方体越来越宏伟、壮阔。而这个不断增容和扩展的“立方体”,就是春节的文化影响力,可以说,它本身就是一个“世界”。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分析春节的“世界性”,不能泛泛地去看有多少外国人来关注、发邮票、放假等,这只是一种猎奇心态,以及肤浅的消费主义观念。而我们要关注的是春节作为礼俗的属性。

  春节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文化符号,它总是和儒家文化、汉字等一起构建成中华文化的传播。也就是说,春节作为“民俗”是有文化意义的,作为过节打折促销等消费行为则没有多大文化价值。在日本、韩国、越南、东南亚及世界各地的华人聚居区,儒家文化、汉字、春节三者并存,且世代相传,这才是完整意义的春节文化力。因此,这个“世界性”并不是国际关系学上的概念,不能用地理上的“世界”来理解春节的文化力。

  ○作者名片

  裴钰,人文学者、资深媒体人,目前致力于西方现代思想史和当代文化重建研究;有专著数种,为多家门户网站特约作家。本专栏独走蹊径,以评中评方式审视传媒,反的是为文姿态,正的是公众视听。每周三刊出。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