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三立长子谈郭德纲:只要能抬高相声,我不眼红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马三立长子谈郭德纲:只要能抬高相声,我不眼红
2010年01月25日 14:37 来源:北方网-今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他是相声大师马三立的长子、“马氏相声”继承人,自幼受家庭影响,酷爱相声和戏曲,学艺专注刻苦,传统艺术功底深厚,代表作《纠纷》、《大保镖》等脍炙人口,近来更以跨界表演的贺岁舞台剧《乌盆记》令人耳目一新。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他谈起如何传承国粹艺术感慨颇多——

  “少马爷”半个世纪圆梦路

  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京、津、沪三地巨匠新春力作……

  这是分别于2010年元月9日和27日在津、京两地隆重上演的“墨壳原态”贺岁舞台剧《乌盆记》的宣传语。首演于2008年12月21日的这台《乌盆记》,是为纪念相声泰斗马三立诞辰95周年、“梨园冬皇”孟小冬诞辰百年,由马氏相声传人马志明、余派老生传人王珮瑜、评书大家单田芳跨界合作的一场舞台剧。该剧将相声、评书、京剧等传统艺术融为一炉,并进行了“现代整合”,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演出模式,为传统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其目的当然是想适应当代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审美趣味。

  《乌盆记》更像是为马志明量身定做的。作为相声大师马三立的长子、马氏相声继承人,马志明为何要进行这种全新的艺术尝试呢?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他道出了内中原委。

  原来,《乌盆记》圆了马志明一个绵延了半个世纪的艺术之梦……

  谈学艺:本事是父辈“熏”出来的

  在相声界,马三立辈分最大,因此马志明也被称为“少马爷”。

  “少马爷”幼时最痴迷的其实不是相声而是京剧。当时的孩子还没有当今时代那么多诱惑,花一毛五分钱买张戏票,看《艳阳楼》,看《走麦城》,哪怕坐在戏园子最后一排,心里都美滋滋的。看戏还让他长见识、明事理,分辨是非美丑,确有教化作用。看完戏,往往还要买相关历史文学书籍阅读。可以说,他的很多知识都是从京剧里学来的。

  孩童时代,马志明就有了上台表演的机会。当时马家家境贫寒,全家16口人蜗居在天津南市一个小院里,睡觉时一伸腿,就可能踹到弟弟腰上。无奈,只好沾父亲的光,住到在电台说唱团当副团长的马三立的办公室里,在地毯上铺上被褥一躺,蛮舒服的。白天还可这屋那屋到处乱窜,与团里的头头脑脑们混得烂熟。那时,他常常随着老头儿上台演出,说个绕口令、朗诵篇作文什么的,加上经常听父亲说相声,艺术细胞被强烈激发出来。

  “老头儿没直接教我,他在家里教别人,把我也‘熏’会了。这是我的得天独厚之处。当时出入我家的都是赵佩茹、刘宝瑞、孙少林这样的曲艺大家,即使徒弟也是最有出息的。他们一起连比划带说,我在一旁偷艺,这种熏陶是一般人得不到的。出去串门儿老头儿也嘱咐我:多上寿爷(张寿臣)那儿去,他知识面宽,他说的闲白儿都可能对你有用。刘宝瑞来了,老头儿与他一宿一宿地聊天,我都听在耳里,记在心上,学到了不少东西……”

  1957年,马志明考入天津戏校梆子班,开始学文丑,因嗓音低且沙哑,一年后改行当为武二花,扎靠,着厚底靴,威风凛凛,颇为自得。“在戏校学了近6年,按当时的成绩,搭个班,能凑合吃饭了。但因是马三立的儿子,干就得干出点名堂来,京剧名家厉慧良就竭力劝我子承父业,所以1963年我转入天津市曲艺团说相声,但京剧瘾一直没断。”他喜欢对不同京剧流派进行比较,把于魁智的《打金砖》与张建国的《打金砖》反复比较着看,从中获得乐趣和享受。2008年,在马志明从艺50周年庆典晚会上,开场演出他亲自出马《闹天宫》,在戏校20个小猴翻了一通筋斗后,“美猴王”上来唱了几句飞腔,赢得了满堂彩。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