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dif]-->

  继达芬奇家具产地造假之后,快餐业又集中爆发诚信危机。肯德基、味千、DQ等“大牌”都爆出各类问题。假“洋品牌”伪造身份卖天价,真“洋品牌”用国产材料赚取暴利。从食品安全到虚假宣传,“洋品牌”各类问题层出不穷,肆意“鱼肉”消费者,是企业无德还是监管不力?国人何时才能放心消费?

中新网财经视频专访
食品专家谈洋快餐诚信危机
    味千、肯德基等连锁企业相继被曝出食品问题,中新网财经中心特邀中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董祝礼……
媒体曝光 更多>>
最新报道 更多>>
中新网财经专稿 更多>>
欢迎参与调查
国货热衷取“洋名”,您遇到过“山寨洋品牌”吗?
遇到过
没遇到过
记不清了
在同类产品中,“洋品牌”产品是否意味着高品质?
不是
不好说
您还会购买或消费频陷质量门的“洋品牌”吗?
不会
视情况而定
肯德基 “豆浆门” “用油门”
    声称“钻研古法”做出的“原汁原味”的肯德基豆浆被爆出是用豆浆粉冲泡而成,对此,肯德基回应称“从未宣称是现磨现做”。据前职员爆料,肯德基炸鸡用油每4天更换一次,后厨食品卫生被指"触目惊心"。
肯德基乱象频出
味千拉面 “骨汤门”
   号称用猪骨熬制的味千拉面汤底其实是用浓缩液兑制而成,其“猪骨汤精”也非进口,而是产自山东泰安。此外汤底钙含量被夸大,农业大学否认为其提供鉴定报告,味千深陷“骨汤门”和“鉴定门”,涉嫌虚假宣传。
探究味千真相
DQ冰激凌 “奶浆门”
   号称“进口”的DQ果酱被爆产自天津,随后DQ官网删除了“进口”字样。此外,DQ奶浆都是由北京艾莱发喜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顾客吃到的其实是“八喜”冰淇淋。DQ中国代理商回应称,从未宣传过奶浆是进口的。
追问DQ
国货身穿“洋马甲” 消费者为“标签”买单

  除了真洋品牌安全问题频发外,国产品牌也爱穿“洋马甲”来误导消费者。为谋取暴利,企业为自己起个“洋名字”,用名字提高身价,并进行误导宣传,不明真相的消费者往往会被忽悠,花高价买的其实只是个“洋标签”。

网友举报

    部分企业利用“洋名字”宣称进口,从而抬高身价赚取暴利,消费者权利难以得到保障。说说你遇到的那些身披“洋马甲”的国产货。

追逐暴利 企业无视消费者利益
聚焦企业“良心”
配套法规不完善 违规成本低
  • 国际大牌为何在中国频频“失信”?
  • 肯德基、味千之类的“洋品牌”虽然在国外走的是廉价路线,但在中国市场打的从来就不是廉价牌,虽未形成垄断,却已然成为了高价联盟。殊不知,这些冠冕堂皇的广告语背后却是破坏诚信的行业“潜规则”,是误导消费者的“虚招”,存在国内外两套标准。这背后是国内相关法律法规缺失、配套处罚措施不完善。另一方面,由于企业违法成本低……
  • 达芬奇家具进入中国13年 无一家执法单位抽检
  • 达芬奇事件暴露出洋品牌家具在入境、生产、销售几个环节都面临监管缺失。据了解,达芬奇家具1998年进入中国,13年间一直没有“遭遇”执法部门的质量抽检。一位工商人士透露,目前在流通领域抽检的多是涉及面更广的大众商品,像达芬奇家具这样价格昂贵的进口产品,属于小众消费群体,因此往往很少抽检……
“物欲主义”盛行 洋品牌受追捧
  • 达芬奇事件暴露“媚外”心态
  • 在中国消费者的观念中,进口的就是要比国产的产品贵且高档,无论是欧洲的还是泰国、越南的,“洋品牌”也因此成为奢侈品消费主要对象 ……
  • 国人“物欲主义过度” 奢侈品渐成消费符号
  • 对于奢侈品,由于其购买者多为有钱人,或受到从众和攀比心理的影响,因此,一件商品价格涨得越高,追捧者就越是众多,商家的生意就越是兴旺。内的奢侈品消费需求正在急剧膨胀,消费人群正在急剧扩张……
反思国人消费观
民族品牌不给力 国内企业缺乏创新
  • 消费者迷恋洋品牌 图的是放心
  • 记者曾对不同群体不同收入的50户有孩子正在喝奶粉的家庭进行调查,数据显示,65%的家庭的小孩喝进口奶粉,80%的人认为进口奶粉相对让人放心,年收入6万元以上的家庭有80%购买进口奶粉。据悉,进口奶粉的价格普遍高于国产奶粉,处于同一段位,同是高端产品,相同的净重量,进口奶粉要比国产奶粉高出近百元……
  • 洋奶粉涨价一成 消费者仍不愿买国产
  • 据悉,“洋奶粉”的占有率已超55%,最近连液态奶进口的货柜都在增加。中国奶业标准过低是会影响到消费者心态的,这也就是专家质疑乳品新国标不升反降的理由。使洋奶粉涨价,很多消费者也不愿意转向国内奶粉。选购奶粉的陈先生叹道:“洋品牌奶粉价格涨个没完没了,但我们也没辙,为了孩子的安全,我们只能选择这些洋品牌。”……
如何识别“洋品牌”
揭秘“假洋鬼子”四种作派
    消费者购买前可以上网查询是否有品牌网站,核对公司详细信息是否是国外品牌。也可通过产品目录册观看是否有生产商的具体信息,看是否有生产厂家信息,产品的外包装盒是否具有国外认证的标志等
本土品牌变身洋品牌路径多
    除了“保税区一日游”的办法外,本土企业变身“假洋鬼子”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在国外注册公司,以外国品牌身份在国内生产经营;在国外注册商标,然后转给国内公司;商标注册为洋名,在广告宣传中自称洋品牌
“软硬兼施”识别产品来源
    原产国政府要核实企业是否存在、出口产品是否属实,才会在原产地证明上盖章。产品上附带的标签也有可供消费者辅助判断的信息,上面一般印有印有厂家地址、生产批号、原材料基本说明、联系方式等信息
维权小常识
警示:十大消费维权案例
针对近期消费热点问题,河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向社会发布7大消费警示:达芬奇家具事件是近期消费热点……[详细]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