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心理危机干预”陷尴尬:屡和受访者不欢而散 查看下一页

2013年10月22日 08:19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你什么意思?揭我伤疤是吗?”徐丽(化名)很生气,狠狠挂断了电话。

  跟男友分手的徐丽一时想不开,怕自己干出傻事来,于是就想通过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寻求帮助。

  然而,热线咨询员却让她详细描述分手时男友说过的那些伤人话。

  “你根本不理解我,解决不了我的问题。”在大约8分钟的沟通无果后,徐丽愤愤地结束了谈话。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大约有100万人死于自杀。

  我国统计资料也显示,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自杀未遂的人数约为200万。自杀已经成为我国人群第五大死因,是15岁到34岁的青壮年人群的首位死因。

  “来访者拿起话筒的那一刹那,就意味着他即将与死亡脱节。”中科博爱(北京)心理医学研究院院长傅春胜说,“如果这时候,能有一名合格的心理治疗师给予他正确的心理治疗和心理安慰,来访者就很可能第一时间离死亡更远,离现实更近,一个生命就会得救。”

  但记者调查发现,第一时间拨通一条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并不容易,热线咨询员的心理疏导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无法接通的热线电话

  在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官方网站上,公布了国内服务机构设立的55条心理热线与危机干预热线。其中,由精神卫生机构开办的有18条,涵盖12个省(区、市)。热线均为收费电话,收费标准均按正常通话费用计算。北京、四川、江苏、杭州、沈阳5个省市的热线,工作时间明确标注为24小时。

  然而,中国青年报记者在9月10日凌晨后及9月19日下午等时间段多次拨打了这18条热线,发现除北京、上海、四川、杭州的热线有人接听外,其余提示的都是空号、错号、无人接听或不在服务区。

  上海市首个24小时危机干预公益热线“希望24”曾公布统计数据,夜里10时到早上8时拨打热线人数最多,约占四成,高危电话也常频发在夜间。

  但中国青年报记者调查发现,明确被标注为24小时服务的5条热线中,只有北京和杭州在凌晨12点之后仍有人接听。

  四川成都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即是凌晨后无人接听的24小时热线之一。该热线的咨询员告诉记者,雅安地震后,这条热线的实际工作时间就已经由24小时变更为上午10时至下午17时30分。但记者并未查到其服务时间有所变更的对外公布信息。

  面对心理危机干预热线“消失”和服务时间“缩水”的现状,台湾自杀防治协会秘书长林昆辉说:“主要原因是人才流失严重,接线的人离开了,这条热线自然就断了。”

  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主任王翠玲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目前,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有6名回龙观医院职工和19名外聘人员担任热线咨询员。

  “我们对外聘咨询员有严格的认证资格标准,要求至少具有国家认证的一级或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具备医学心理学背景,并且不能超过40岁。”王翠玲说,在经过一系列资料筛选及全方位的面试考察后,应聘者还要经过两个月的接线实习期,考核通过才能成为一名正式的热线咨询员。

  林昆辉说,带有公益性质的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其热线咨询员的收入普遍偏低,这成为该行业人才流失严重的重要因素。此外,由于全职接线的工作时间比较长,热线咨询员的心理也很容易枯竭,久而久之,心里会积蓄无法消解的负担。

  “每年,外聘的热线咨询师流动率都在70%到80%之间。”北京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副主任李献云告诉记者,不少热线咨询师在接线一段时间后,认为热线能带给自己的提升空间有限,出于个人成长的考虑,会选择离开。

  “在保留人才方面,我们采取的是扩大招募人数、压缩值班时间的战略。”林昆辉说。 2012年年底,林昆辉将台湾的自杀热线模式引进上海,创建了名为“希望24”的社会公益组织。

  林昆辉说,大陆由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等政府机构开设的热线,其热线咨询员一般由机构职工或外聘人员担任。但“希望24”的热线咨询师则全部由无薪招募的志愿者担任。

  “我们一次会招募200人左右,有进有出,每天排班,来减轻志愿者的负担。”林昆辉说,这个做法帮助他们成功的留住了志愿者。

  但林昆辉也认识到,仅靠压缩工作时间,无法真正留住志愿者的心。为此,“希望24”还为志愿者提供了全面的业务培训和学习机会,来拓展志愿者的成长空间。同时,借助“志愿者伦理”课程,强化志愿者的助人精神,并开展一系列志愿者活动,使同伴之间建立心理和业务上互相支持、促进的关系。

【编辑:王浩成】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