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管办分离政事分开 深圳谋建现代公立医院运行机制(3)

2014年11月05日 10:31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医管中心还建立物资采购制度,改革通用耗材招采制制度。罗乐宣指出,目前,深圳公立医院的规划和计划性不够强,缺乏高水平的医院经济管理专才,对医疗成本的精细化分析和控制水平不够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院财政预算的执行力。为此,医管中心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和推行全成本核算制度。建立以预算管理为内控手段的经营管理体系,把预算管理作为医院经营管理的核心控制要素,把各医院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纳入预算管理。

  临床医生实施等级评价体系

  “我终于看到了希望,深圳对医生职称的评定不再看重医论文数量和科研项目,而是临床医生的工作量和技术水平。”得知深圳又率先在全国启动临床医生技术等级评价体系改革后,深圳某三甲医院急诊科的赵医生颇为激动,这一改革给她带来了福音。在急诊科临床一线干了14年的赵医生仍是一名主治医师,深受患者欢迎,临床技术过硬的她考副高职称已经考了三次,但是每次都因为没有科研文章过不了关,“每天都在急诊科忙死了,哪里还有时间去搞科研论文呢?”随着深圳公立医院改革的推进,深圳将逐步建立合理的临床医生等级评价体系,赵医生将不再为科研论文所困了。

  现行的医疗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偏重科研、论文、职称、学历,对临床技术实践技能有所忽视,造成了不少基层医院存在医生职称高能力低的状况,也难以促进临床医生持续提升技术水平。为此,深圳推出临床医生技术等级评价体系。深圳参考美国医师行政学院Greeley、美国JCI医生能力评价等国际主流医生能力评价框架、医生工作量核定和风险衡量方法,以临床医生完成临床操作的数量、质量和难度为基础,综合考虑其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学习能力、专业影响力、医患沟通、继续教育等因素,对临床医生进行评分并评定等级;每一个学科的临床医生经评定后,划分为9个等级进行管理,每年动态调整;被评定的等级作为临床医生岗位管理、薪酬分配的基础要素。从2014年6月至8月,市医管中心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和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的肝胆胰外科、胸外科、神经外科、耳鼻咽喉科开始了第一阶段试点工作。

  如今第一阶段试点结束。市医管中心运行部部长徐勇透露,试点结果显示,医生临床等级与职称水平不相匹配,多数医生临床等级低于职称水平,而且同一科室同一职称的医生按照新的等级评价体系考核,临床等级也相差甚远。“对某外科的两位副主任医师进行等级评价体系考核后发现,一个只有与主治医师对应的3级,另一个却能达到副高职称相对应的6级。”

  市医管中心对试点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医院领导和科室主任比较欢迎这套评价体系,因为可以客观反映临床医生的工作量和技术水平。大部分临床医生也表示肯定,因为更能体现自己的劳动价值。但部分医生存在一定的疑惑,不愿公开自己的临床等级级别。“这部分人有两个顾虑,一是在科室之间与同职称医生拉开差距;二是患者可能会以此来选择手术主刀医生。”徐勇告诉记者。

  据悉,下一步,这5个外科评价体系还要在其他市属综合医院进行交叉验证,也就是设有这些外科的医院都要参与试点。除了内科试点外,医管中心已经结合人事制度改革在市眼科医院进行整院推进临床等级评价体系。“像孙逸仙心血管医院和市妇幼保健院等市属专科医院都属于以手术科室为主的,都将进行整院推进,我们希望早日将这个体系全面铺开。”徐勇表示。

  ■观点

  政策环境

  尚待完善

  不可否认,市医管中心的成立,为公立医院的管办分开和体制机制创新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但是,公立医院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回归其公益性。要实现最终的目标,深圳公立医院管办分开改革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罗乐宣指出,首先就是医院技术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市属各医院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和知名学科团队数量偏少,学科品牌不够突出。除了眼科医院、心血管医院等专科医院之外,其他市属医院尚未形成鲜明的专科强项和服务特色。市属各医院各个学科尚未形成‘师带徒’式的人才梯队建设体系,人才‘自我造血’能力低。”

  市医管中心成立后推动分级医疗体系建设,组建区域性医疗联合体,医联体内各成员单位实现职能错位配置,建立一体化教学和科研工作体系,统一标识、信息化和物资采购等运营和管理标准,促进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分工协作、资源共享机制。同时,还实施康复患者双向转诊。对于国家已经明确双向转诊标准的脑卒中等8个常见病种,由市属医院与康复医疗机构签订双向转诊协议,以此既提高康复医疗机构的利用率、降低大医院“压床”数量,以及提升对病人的康复期治疗水平。但是,分级医疗服务制度未成形,导致市属大医院超负荷运作,遏制了大牌专家的技术水平的提升。病人自由选择医生的制度导致小病大看,影响了优质医疗资源效率的发挥。罗乐宣还指出,医院管理水平也有待提升,“医院领导班子年龄、学历结构不够合理,尚未建立职业化的医院管理团队。”

  更重要的是,影响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事制度、薪酬制度、补偿机制等外部政策环境尚未完善。特别是医疗价格体系不够科学,医疗服务支付制度不利于促进医院控制医疗服务成本。医务人员薪酬制度不够合理,医患矛盾、医疗执业环境尚未根本好转,影响医务人员积极性的发挥。“要解决上述问题,改革和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向雨航 摄影: 日报记者 鲁力

【编辑:叶攀】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