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十年·斯人)育种博士:在田间地头也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分享到:

(中国这十年·斯人)育种博士:在田间地头也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2022年08月07日 10: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中新社合肥8月7日电 题:育种博士:在田间地头也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中新社记者 张强

  烈日下,“80后”育种博士周红英与她的团队正在为旷日持久的杂交水稻“选美比赛”采集样本。

图为在安徽省肥西县严店乡水稻综合试验基地里,周红英(左二)在秧田里向村民了解秧苗种植情况。 韩苏原 摄
图为在安徽省肥西县严店乡水稻综合试验基地里,周红英(左二)在秧田里向村民了解秧苗种植情况。 韩苏原 摄

  周红英来自湖南农村,2006年从湖南农业大学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便奔赴千里之外的安徽肥西,一边攻读博士,一边从事水稻育种工作,已在肥西县严店乡水稻综合试验基地扎根16年。其团队培育的水稻新品种中,已有35个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

  团队中,“90后”已成为主力军。周红英认为,年轻人能吃苦、善思考,接受新鲜事物、新技术比较快。“高学历人才不是一定要在实验室,在田间地头也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安徽省合肥市丰乐种业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在进行基因编辑水稻幼苗分化。 韩苏原 摄
在安徽省合肥市丰乐种业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在进行基因编辑水稻幼苗分化。 韩苏原 摄

  “杂交水稻品种的培育过程相当于一场选美比赛。”周红英解释道,亲本(指动植物杂交时所选用的母本或父本)选育是海选,测配环节是复赛,最后决赛只有一两株秧苗会被选中。“要从几百亩的水稻田、几万株秧苗里挑选出‘冠军’,这不仅需要我们这些‘评委’具备专业技术和经验,还需要充足的耐心和‘火眼金睛’。”

  她表示,从亲本创制到市场推广,一粒杂交水稻种子的培育要历经十年,通过层层选拔。因为新品种培育所需时间较长,所以需要一个具有超远眼光的掌舵者,随着市场和政策的变化趋势不断微调、修正品种属性。而有时候,选育出来的水稻品种经过测评表现非常好,但在市场上推广时,刚好遇到特殊年份,品种不适应,十年努力功亏一篑。

在安徽省合肥市丰乐种业实验室,科研人员查看组培育苗。 韩苏原 摄
在安徽省合肥市丰乐种业实验室,科研人员查看组培育苗。 韩苏原 摄

  秧苗的茁壮成长,一个个新品种的诞生,是周红英工作最大的动力。“干我们这行要对农业情有独钟,要耐得住寂寞。高温作业是常态,我们一年要经历‘两个夏天’,每年4月到10月是在合肥工作,10月到下年的4月是在海南工作,需要两地无缝连接来回跑。”

  周红英坦言,近年来,中国越来越重视种业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出台了许多含金量非常高的政策,特别是在鼓励创新方面,不断统筹推进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修改完善。

  周红英介绍,如今,中国规模化农业是发展趋势,育种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和现代化,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我国种业从事人员比较多,粮食作物种业优势强,水稻、小麦单产领先国外,经济作物种业创新力还需要提高。国家鼓励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发挥各自长处,促进更多的实验成果落地。”

在安徽省合肥市丰乐种业实验室,科研人员进行水稻基因型数据分析。 韩苏原 摄
在安徽省合肥市丰乐种业实验室,科研人员进行水稻基因型数据分析。 韩苏原 摄

  在湖南农业大学上学时,周红英曾上过已故水稻专家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课。“作为水稻学者,袁老是我们的榜样和楷模,袁老生前常说‘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这就是我们育种人不懈努力的奋斗目标。”周红英说。

  周红英表示,未来她将带领团队,继续加强常规育种和分子育种相结合,培育出更多有突破性的杂交水稻品种,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产增收贡献绵薄之力。(完)

【编辑:李骏】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