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守住流域安全底线 武汉水务:奋力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篇章

分享到:

坚决守住流域安全底线 武汉水务:奋力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篇章

2022年10月16日 04:37 来源:长江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坚决守住流域安全底线

  武汉水务:奋力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篇章

  水资源丰富是武汉最大的特色和优势。

  得水之润,兴水之利,除水之害,显水之韵。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砥砺奋进的十年,也是治水兴水的十年。我市水务工作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为指导,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和岸线,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坚决守住流域安全底线,着力构建水务发展新格局,为我市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提供了坚强的水务支撑。

  防洪水、排涝水、治污水、保供水,治水兴水宏伟事业乘风破浪、续写辉煌,书写了春华秋实、硕果累累的精彩答卷。

  - 人民至上防洪水,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不受损失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确保涉水安全就是“天大的事”。

  十年来,武汉积极谋划、统筹推进防汛备汛工作,巩固完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打出防汛备汛系列“组合拳”,密织防汛备汛“安全网”。

  2020年夏,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三次长江流域性大洪水和江河湖库全线超警戒、超保证的严峻形势,全面落实“二级响应、一级战备”,全力迎战5次长江洪峰。

  从战疫到战汛,筑牢“铜墙铁壁”。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任“双指挥长”,水务、应急“双防办”协调督办,健全完善防汛会商机制,制定《武汉市灾害性天气应对工作规则》,对灾害性天气的事前灾害预警、事中应急处置、事后恢复、支持保障作出明确规定。

  今年以来,武汉组织开展全市水旱灾害风险普查,全面调查全市范围内的防洪设施风险隐患点,构建全市防汛风险隐患及防御“一张图”。

  采取常态化非法采砂整治、“天网”补点强化技防、“日巡查、日报告”三项举措,始终保持非法采砂高压严打态势,长江、汉江采砂管理秩序总体可控。

  放库水、调湖水、抽塘水、打井水、拦河水、引江水、买客水、争天水,今夏,我市持续高温晴热少雨,面对持续旱情,武汉按照“八水抗旱”经验,市、区抗旱部门综合施策,全力抗旱,力争将旱情对农业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8月底,全市农业旱情解除,目前农业抗旱工作总体平稳。

  - 紧抓重点排涝水,逢雨必淹的老积水点不淹水了

  经历了2021年雨季考验,洪山区虎泉街保利华都附近的小店主李女士不再担心以后店里会淹水。“没想到,这次没淹水。”

  当年,武汉市水务局将保利华都等全市42个重点易积水点整改列入“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实事项目,现场应急调度、抓紧施工,解了居民的积水之苦。

  2020年,面对汛期总降雨量历史第一、降雨强度创历史极值的严峻形势,武汉水务部门有效应对八轮强降雨,一大批历史积水点彻底治理。在降雨强度与2016年相当的情况下,九成以上积水点雨停水退。

  武汉充分汲取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教训,组织开展内涝风险分析和应对策略研究,形成相关应急预案。加强水情、雨情监测预警,建成各类前端防汛排涝监测监控站点、水位站,布设内涝感知设备,实现城市内涝积水事件全生命周期处置。

  武汉紧抓重点易积水点集中整治,实施排水管网建设改造工程,建设武汉市内涝积水监测系统,锁定城市易积水点制订“一点一策”,打好蓄排“组合拳”,联排联控、分区调控、重点保障。

  2021年汛后,武汉排查梳理出29个易积水点,目前,已有28处整治完毕,一处正在加速推进施工。

  市水务局将29处易积水点整治项目纳入“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三张清单”,从严从实从快抓好易积水点整治项目,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实践活动成果有形有效。

  - 强化统筹治污水,全市劣Ⅴ类湖泊历史性清零

  水的问题,表象在江河湖库,根子在流域。近年来,武汉强化市级统筹,坚持“依法治水、科学治水、精准治水、智慧治水”,加强区域协同、干支流互动,不断完善城市污水提质增效精细化措施,共抓长江大保护,不断改善城市水环境品质。

  紧抓项目、提升能效,武汉努力构建控源截污、清污分流的水环境治理体系。

  近日,位于江岸区的铁路桥公园下的净水厂已正式投入运营,这是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地下净水厂。无噪音、无气味,污水处理厂上建花园。铁路桥地下净水厂设计日处理规模为10万吨。

  改扩建污水处理厂,提升污水处理能力;新建污水收集管网,改建污水管网,推进混错接改造,努力实现源头截污,武汉正在加快治水体系和治水能力现代化,打造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

  从养鱼塘变为国家级湿地公园,东西湖区幺教湖越来越清亮。因化肥养殖,曾导致幺教湖富营养化,水体发黑发臭。经治理,养鱼围挡拆除了,淤积底泥清理了,这片湖泊水草丰茂、群鸟集翔,尽显生态之美。

  武汉创新施行流域河湖长制,加快实施“三湖三河”、东沙湖、汉阳六湖等水环境治理,巩固黑臭水体整治成果,加强城市初期雨水面源污染治理,强力推进河湖水环境突出问题整改,积极推动小微水体长效管护,切实提升城市水环境品质。

  污水变清,水澈鱼欢。2021年,全市65个(实际监测64个)重点整治湖泊中,Ⅲ类水质湖泊2个,Ⅳ类36个,Ⅴ类26个,劣Ⅴ类湖泊历史性清零。

  - 以人为本保供水,3年完成中心城区居民住宅二次供水设施改造1200处

  水是民生最基本的需求,保障供水安全,是最基本的工作核心和民生实事,也是最紧迫的民生保障。

  “打开水龙头,自来水哗啦啦地流,太令人开心了!”2021年底的一天,江岸区四唯街道塘新社区居民付会华盼到了这股清流。社区二次供水改造结束后,她家用了13年的增压水泵“退休”了。截至当年12月,全市二次供水设施改造3年计划工作圆满收官。

  2018年,武汉市明确用3年时间对中心城区居民住宅内存在突出问题的二次供水设施进行改造,同时对存在供水安全隐患的楼顶水箱进行更换,实现“抄表到户、计量到户、服务到户”。

  2019年,这项工作正式启动。3年来,全市共完成中心城区居民住宅二次供水设施改造1200处,共47万户160万人受益。

  改造工作的完成形成了权责明晰、管理专业、监管到位的居民住宅二次供水管理工作新格局,有效提升了城市供水保障能力。

  武汉还新建改造供水管网,持续优化“获得用水”营商环境,连续3年入选全国标杆城市。2020年,全面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三年计划,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率98%以上,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

  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决心,更加坚定。武汉正以流域综合治理为抓手,各区一同发力,践行水安全的监管者、河湖健康的守护者、高质量发展的助力者等三大使命,打造中国城市的治水样本,努力建设世界滨水生态名城。根据规划,到2035年,武汉将实现江河安澜、供优排畅、江湖相济、水网相连的健康河湖水网格局,基本实现水务现代化。

  【武汉水务大事记】

  - 2011年,武汉市率先推行湖长制。

  - 2014年,武汉市被确定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 2015年,武汉市获批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 2017年,青山江滩获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城市的未来”奖项,武汉是唯一获奖的中国城市。

  - 2020年,全国首条深层污水传输隧道——大东湖核心区污水传输系统工程PPP项目通水试运行。

  - 2020年,全国一次性建成最大的污水处理厂——北湖污水处理厂。

  - 2020年,东湖成功创建全国首批国家示范河湖,是入选河湖中唯一的城中湖。

  - 2021年,武汉市排水救援队驰援河南郑州、安阳,打通22个严重积水点,圆满完成支援任务。

  - 2022年,武汉市第三次蝉联“国家节水型城市”。

  ◎ 提升防洪能力与沿江环境

  高标推进

  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建设

  “贯通‘安全廊、生态廊、交通廊、文化廊、发展廊’五大廊道,在城郊、农村段推进实现生态自然,藏堤于滩,将‘两江四岸’与武汉历史文化有机衔接,形成具有武汉特色底蕴的滨水历史文化景观。”2020年12月,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工程动工,开启了武汉践行长江大保护战略的新篇章。

  百里长江生态廊道规划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山、水、路、岸、产、城”等空间关系,涵盖长江岸线284公里、汉江岸线112公里。

  目前,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工程正有序推进。汉江汉阳江滩三期、江滩闸口改造、汉阳碧道、江北碧道、武昌八铺街江滩、洪山江滩6个项目已完工;汉江南岸综合治理、杨泗港都市T台、青山湿地一期生态修复、南岸嘴节点改造正在加速建设。今年7月,武汉江滩入选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标杆景区。

  ◎ 一个流域就是“一盘棋”

  全国率先

  施行流域河湖长制

  武汉,165条河流,166座湖泊姿态各异、秀美灵动。

  2017年,国家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武汉毫不迟疑、迅速行动。5年来,全市共设立4级河湖长5051名,武汉各级河湖长从“有名”到“有实”。

  河湖流域是一个整体,一个流域就是“一盘棋”。

  2021年5月,武汉在全国率先施行流域河湖长制。这一机制打破行政区、片区概念与体制壁垒,强调全流域治理,统筹推进水环境流域治理。上下游城市协同起来,流域区域和部门联动起来,河湖治理成效显现。

  东湖边有华侨城的小学生们;汤逊湖边有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们;南湖边有“银发护湖队”……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加入河湖管护,全社会关心参与河湖保护治理的氛围日益浓厚。

  创新推行流域河湖长制,武汉明确河湖长履职重点和工作要求,实现从末端管理到源头管控、流域统筹、水岸共治转变。

  ◎ 持续12年发布市级水土保持公报

  水土流失

  面积和强度“双下降”

  2021年12月18日,武汉市水务局向社会发布的《2020年武汉市水土保持公报》显示,武汉市共有水土流失面积923.54平方公里,与2009年最初发布时相比减幅接近53%。此外,包括小流域治理、堤防绿化、城市湖泊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等,均有可喜的变化。

  多年来,武汉的水土保持工作以全覆盖全过程监管为着力点,督促各类主体落实水土保持措施。

  武汉市水务局自2009年在湖北省率先发布市级水土保持公报,已持续12年。

  多年来,市水务局抓规划,做好顶层设计,高质量完成水土保持规划。强化全过程监督管理,组织第三方机构开展水土保持监督性监测和验后核查工作。协同推进生态建设,积极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流域水环境治理、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建设,协同推进生态建设与水土流失治理有机结合;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推进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

  2018年至今,我市累计完成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17.60平方公里。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较2018年减少37.8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实现“双下降”。

  【数读】

  ◎ 防洪水

  中心城区已建成总长约70公里、总面积约740万平方米的两江四岸江滩滨水空间。三级及以上堤防达标率达到88%,重点支流重要河段防洪标准提高至20—50年一遇。

  ◎ 排涝水

  全市新改扩建排涝泵站36座。新增排水管网900余公里,新、改、扩建主干排水通道80余条,排水管网总长度达到6839公里,基本能够抵御24小时150—200毫米暴雨。

  ◎ 治污水

  污水处理厂新改扩建28座,全市污水处理总规模达471万吨/日。污水管网新增2000余公里,达到5223公里。持续推进碧水保卫战,完成65条黑臭水体整治工程。

  ◎ 保供水

  新改扩建水厂11座,全市新增供水能力102万吨/日,总供水能力达657万吨/日。新建及改造管网1237公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完成中心城区老旧社区1909处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建设各类节水载体3011项。

  ◎ 严管水

  修订地方性法规9部次,构建166个湖泊及165条河流四级湖长体系,完成重大涉水规划8项,编制应急预案12项。全市共有自建涉水监控监测点507个,大数据中心1个,水务管理应用系统14个。

  策划:武汉市水务局

  撰文:郭育军 张可

  《长江日报》2022年10月16日第7版

【编辑:刘星辰】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