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手表过度“智能”面临哪些风险?专家解读

发布时间:2023年02月21日 19:50     来源:中国新闻网

  【解说】“碰一碰”加好友、视频通话、线上支付……近年来,儿童智能手表的功能日趋多样,也暗藏风险。

  【解说】近日,北京民众吴女士(化名)向中新社记者反映,朋友偶然发现女儿的儿童手表里多了好几个陌生人。其中,有男子频繁发来一些“性暗示”的语言,令人担忧。

  【解说】儿童手表怎么成了“社交神器”?专家指出,如今市面上大多儿童手表过度“智能”,使它偏离了原本的定位,也带来安全隐患。

  【同期】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朱巍

  有的小朋友在幼儿园里,甚至是更小的时候就戴着手表到处去增加别人的好友,实际个人信息可能是已经泄露了,家长其实并不知情。这是一个智能手表,要严格按照包括网络安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在内的这些法律,对内容要严格审核,绝对不是说有一个终端能接到互联网上,乱七八糟的乌烟瘴气的东西,可能也会涌入到孩子的手表之中。所以我觉得这个产品生产者,包括销售者,要完成这些法律底线之后,才能够去销售自己的产品。

  【解说】其实,儿童智能手表泄露个人信息的情况并非个例。此前,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的《儿童智能手表消费调查报告》显示,17.11%的消费者遇到过此类情况。朱巍表示,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属于敏感个人信息。儿童智能手表相关企业在获取此类信息时,应取得未成年人监护人的明确同意。

  【同期】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朱巍

  我们从法律角度来看,未成年人保护法有一个明确的规定,也是一个强制性的规定,就是像这种智能手表这样的智能终端,包括它的生产者,包括制造者,在搞这个产品的时候,就一定要事先安装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软件,或者是告诉家长怎么去安装这个软件。小朋友在通过社交平台去增加一些好友的时候,家长至少有一个监管,有一个监控,他能知道自己的孩子在跟谁交往,就避免了有一些打引号的“大灰狼”的出现。

  【解说】2022年11月,《儿童手表》国家标准正式实施,对儿童智能手表的静态定位、通话、电磁辐射、信息安全等提出要求。受访专家认为,落实国家标准有助于对儿童的个人信息等方面做出进一步保护。此外,教育部门、学校、家庭、社会应该形成合力,加强行业审核与监管,规范健康指引标准,共同守护未成年人“手腕上的安全”。

  【同期】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 储朝晖

  家长和学校要提高孩子交往的这种风险意识,不要贸然地仅凭网上的孤立的这种信息,就跟对方交往。同时,我们社会上要建立一些机制。比方讲,如果孩子或者家长遇到有不安全的这种交往的因素,向相关部门举报应该及时,公安部门应该及时干预。包括查验身份,包括对他们和孩子的交往过程当中,有没有欺骗的行为,有没有伤害的行为。我觉得都应该纳入这个监管的范围。

  【同期】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朱巍

  确实要全社会共同的力量来保护。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任何人除了家长之外,任何人发现互联网上或者互联网技术,有可能损害到未成年人权益的,任何人都有权利向有关部门进行举报、投诉。所以这一条规定也特别好,希望能形成一个相关的合力。

  记者 郎佳慧 北京报道

责任编辑:【李季】

版权声明:中新视频版权属中新社所有,未经书面许可的使用行为,本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