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小将"跳哭"美国选手 江苏小伙儿摘牌创历史

2015年08月26日 11:11 来源:扬子晚报  参与互动()
中国小将“跳哭”美国选手江苏小伙儿摘牌创历史
    8月25日晚,2015北京田径世锦赛男子跳远决赛在北京“鸟巢”结束,中国选手王嘉男以8米18的成绩摘得铜牌,成为亚洲选手在世界大赛中拿到男子跳远奖牌的第一人。 中新社发 盛佳鹏 摄

  自从8月22日田径世锦赛开幕后,国家体育场“鸟巢”成了北京最热闹的地方。昨天,田径世锦赛进入第四比赛日,“中国军团”虽与金牌无缘,但是在男子跳远决赛中,王嘉男、李金哲、高兴龙三位中国“跳男”还是带来了惊喜,不仅三人同时进入决赛, 来自江苏的小将王嘉男获得一枚铜牌,成为第一位在世锦赛跳远项目中获得奖牌的亚洲人。

  扬子晚报特派记者 张昊 北京专电

  中国小将“跳哭”美国选手

  江苏帅小伙儿摘牌创历史

  刘翔退役之后,中国田径的夺金点越来越少,甚至连站上领奖台的机会也少了。昨晚,一位江苏帅小伙儿帮助中国田径队在竞争激烈的跳远项目上获得了一块奖牌,难能可贵。

  昨天晚上进行的田径决赛中,有三名中国选手进入决赛。根据跳远比赛规则,12名选手先跳三次,成绩排名前八的选手再比“三跳”。在前三跳比赛中,王嘉男跳出8米18,率先锁定一个进入终极决赛的名额,高兴龙的最好成绩为8米14,同样晋级。

  最关键的第三跳比赛中,最后一位出场的李金哲跳出8米09,力压美国名将亨德尔森晋级最后三跳。小组预赛排名第一,决赛没能进前八,亨德尔森看到三跳之后的排名,趴在教练肩膀上哭了起来。

  在最后三跳比赛中,王嘉男没能更进一步,成绩最终定格在第二跳的8米18获得第三。英国选手格雷格·拉瑟福德第四轮跳出了8米41的成绩获得冠军,澳大利亚选手法布里斯·拉皮埃尔第六轮跳出8米24,排名第二。中国另外两名小将高兴龙和李金哲分别以8米14和8米10的成绩分居第四和第五位。

  老乡教练慧眼识才

  王嘉男撑杆跳改练跳远

  昨天王嘉男比赛结束后,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他的教练赵磊,他在现场观看了弟子的表现,对王嘉男取得第三名有点意外。“之前想过进前八没问题,但是像美国选手亨德尔森被淘汰,我就感觉王嘉男有希望拿奖牌了。”

  据赵磊透露,他跟王嘉男都是徐州人,两人算是“老乡”。在2010年的时候,王嘉男先是在赵磊手上练习撑杆跳。“因为我是男子十项全能教练,在训练王嘉男过程中,发现他速度比较突出,2012年的时候,就让他专攻跳远。”赵磊表示,在2012年全国锦标赛上,王嘉男以8米06的成绩获得冠军。2013年底的时候被国家队选中,备战世锦赛。

  “王嘉男获得一枚铜牌很不容易了,这几年也付出了很多。明天正好是他的生日,祝贺他。”赵磊表示。

  不再为金牌去看比赛

  更多注重学习和交流

  本次田径世锦赛,让“鸟巢”的上座率迎来一个新高,昨天虽然是工作日,但晚上的“鸟巢”,还是涌进了超过5万名观众。

  上世纪90年代,“东方神鹿”王军霞曾在世锦赛和奥运会上,为中国填补了田径中长跑项目“零金牌”的空白。那个时候,观众看田径比赛,除了王军霞之外,对其他项目的知名运动员并不了解,也不太看得懂。

  自从王军霞退役后,中国田径进入“空白期”,一直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刘翔在110米栏项目上夺冠,又一次激发了国人对于田径项目的热情。不过这一次,这种“热情”并没有随着刘翔的两次退赛而降低。更多人开始了解田径,亲自参与到其中。

  本届田径世锦赛,“中国军团”在具有夺金实力的项目中受挫,但现场观众只要看到穿着中国队比赛服的运动员,无论最后取得什么样的名次,都会报以掌声。在昨天跳远决赛中,三名中国小将登场获得了最高分贝的欢呼。

  中国体育迷更多的到现场观看世锦赛这样的高水平赛事,一方面是因为国人的经济水平提高了;另一方面,现在喜欢参与运动的人也多了。“这种不带着看金牌为目的的观众,是中国田径氛围的一种提高,更加理性的看待结果,把看比赛当做一种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一位现场看比赛的观众说道。

【编辑:姜贞宇】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