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田径运动员不再"孤独" 走出争金夺银小格局

2015年08月31日 10:26 来源:沈阳日报 参与互动 

  在过去的九天时间里,去北京“鸟巢”看一场田径世锦赛,算是国人的最大休闲活动,正值暑假尾声,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家长选择提前在网上抢票,带着孩子去北京过个意义非凡的暑假。

  中国田径不再是被冷落的,中国田径运动员不再是孤独的,观众的参与从来都是赛事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迷幻的舞台,激烈的角逐,沸腾的比拼……这是本届世锦赛留给广大体育迷热血澎湃无法忘记的回忆。中国男子4X100米接力,成为仅次于牙买加之后的“世界第二速度”,简直令国人激动难眠。

  田径,被誉为是“运动之母”,是生命具有活力的标志。热爱田径,也就会热爱生命。

  中国田径运动员不再“孤独”

  多年来,国人似乎并没有欣赏田径之美的传统。中国的田径运动员是孤独的,本身长久以来的训练就是异常枯燥的,每次在大赛中,他们也总是习惯了空荡荡的体育场。当然,因为有刘翔,国内的田径赛事变得热闹,但记者多次采访大型赛事的田径赛场,总能看到令人哭笑不得的场面:只有刘翔的比赛,能够拥有八成以上的上座率,比赛结束,便一哄而散。显然,大家不是来看田径的,而是来看刘翔的。

  对于大部分中国田径运动员而言,来自中国观众的掌声与欢呼声,他们并不那么熟悉。享受孤独早已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

  鉴于刘翔此前已经宣布退役,赛前,人们对于北京田径世锦赛的上座率还颇为担忧,但结果却让人欣慰:在观众如火的热情面前,“鸟巢”十万人的容量似乎都显得小了些。没有刘翔,比赛仍一票难求。幸运进场的中国观众不仅为苏炳添、张培萌、张国伟等人加油,同样也会为博尔特、弗雷泽、加特林等国际大腕疯狂,甚至对于在男子十项全能项目中创造了人类“新高峰”的伊顿,表达了无限的崇拜。

  走出争金夺银的小格局

  不少中国运动员都被本届世锦赛“人山人海”的场面所震撼。比如中国女子百米的领军人韦永丽,她在以个人最好成绩晋级半决赛后,“鸟巢”看台上雷鸣般的掌声,在她脑海中挥之不去。 刘虹和吕秀芝进入鸟巢冲刺终点时,依然看到看台上有那么多观众在等待着她们的“归来”;跳远小将王嘉男和高兴龙,若不是每一跳都有现场观众的喝彩,“90后”的他们如何在拼搏时那般“放肆”;老将张文秀,八届世锦赛的坚持,原本是为了“改变奖牌的颜色”,但却没想到“鸟巢”之夜,她不仅梦想实现,而且得到了数万现场观众山呼海啸般的追捧!

  北京田径世锦赛的高上座率,自然与主办方的“推销”有关。但最重要的,是中国体育迷逐渐学会欣赏田径之美,他们愿意掏钱消费如此高水平的国际赛事,即使其中并没有中国的超级明星。过去,我们看比赛,最在意的是中国选手和他们是否能得到金牌。

  中国田径不再因一个人而精彩

  本届在北京田径世锦赛证明,对于中国田径而言,为一个人而存在的时代正在远去。

  每一个细微的改变都不是没有来由的。中国体育迷“口味”的变化其实和中国体育的变迁一脉相承。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中国体育包括全民健身的普及,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的协调发展等。体育不再仅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成为人们乐于参与其中的自觉行动。如此背景之下,我们就不会为过去九天在“鸟巢”持续爆发的热情而惊讶。它不过是中国都市人群中的跑步热和方兴未艾的马拉松热的一个小小的承接和呼应。

  作为本届世锦赛的“创举”,开赛日一早的马拉松比赛在接近10公里时,赛道出现了“分叉”。当来自全球的顶尖运动员向“鸟巢”方向跑去时,他们身后庞大的业余队伍则向另一个终点狂奔,这些长跑爱好者来自全国各地的各行各业,不少人正是为了“世锦赛”三个字千里迢迢报名参赛。

  沈阳日报、沈阳网记者 丁瑶瑶

【编辑:姜贞宇】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