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转型迎"关口战" "十二五"点明战略路线(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中国经济转型迎"关口战" "十二五"点明战略路线(2)

2010年10月22日 13:02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也认为,鉴于出口减速、房地产需求减速、城镇化速度放缓、劳动力增速下降、生产率增速下降和资金成本上升这6个原因,中国GDP年均增长潜力很可能从过去十年的10%左右下降到今后十年的7%左右,“这应该理解为是进入正常、合理的增长区间。”

  对于可预见的经济放缓,王小广认为,这为加快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只是注意调整不要过猛,比如不要一下子调到6%以下,对于‘十二五’时期应有一个正确的增长观。”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醒,“十二五”规划制定发展增速目标,应吸取前几个五年规划的经验教训,防止掉入“低质量高增长模式”,即片面追求GDP扩张、数量驱动,攀比高速度而忽视提高增长质量和减少发展成本。

  破冰“唯GDP论”

  市场乃至全社会对规划中GDP增速目标的关注,恐怕更多源自数十年延续下来的惯性思维——“唯GDP论”:前些年,GDP这根指挥棒往往成为考核政府政绩最核心甚至是唯一的指标。

  GDP考核只能反映经济发展总量,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否协调以及所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都无从体现。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张卓元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指出,如果地方政府总是把GDP放第一位,调结构、转方式就永远被放在次要地位。

  “过分强调GDP,会使地方政府更加关注促进短期的经济增长,而忽视长期的社会层面社会福利最大化的问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孟庆国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

  如今,这一惯性将被打破。

  “‘十二五’规划中不会特别强调经济增长目标,不再简单地看GDP的增长,而是改为调整经济增长质量。”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汪参与了“十二五”规划部分课题的调研制订过程。

  在科学发展统领发展大背景下,一个新的考核体系有望在“十二五”规划中得以实现。

  “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政府面对的公共需求将会越来越大,并且这种需求不单单是经济上面,而更多的集中在社会层面。”作为“十二五”规划课题的参与专家,孟庆国说,“十二五”期间将会越来越强调社会的发展目标。

  而据知情人士透露,“十二五”规划将提出新的理念,会考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为突出的位置,作为宏观调控和政府绩效考核的优先指标。同时,还在考虑设立一些新的指标,比如居民消费率、财政性社保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套数、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等,从而将未来发展战略目标落到实处。

  考核体系新试验

  在“十一五”规划中,节能减排的铁腕限制性指标,以硬考核的姿态给外界留下深刻印象,也与官员的“仕途”紧密挂钩。

  接力棒传递到“十二五”,下一个对官员的硬考核指标将会是什么,成为了崭新的命题和期待。而对照未来五年的发展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势在必行引出了一个新的可能性:“官帽”将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挂钩。

  粗放型转向精细型,定性转向量化管理,将会是“十二五”期间的发展趋势。“这个趋势的实现,要通过一系列科学规范的量化管理指标来实现。”汪玉凯说,“中国开始在国际社会承担越来越重要的责任,而这些国际责任正要通过这些方面的指标体系才能达到。”

  “唯GDP论”的发展思路已难以为继。事实上,从上到下,以民众福祉为旨归,扭曲的政绩观正在逐渐转向,新的发展考核指标体系也在酝酿生成中。

  在五中全会开幕前一周,四川省重新修订了对市州政府的目标管理办法,明确提出,省政府在年初不再向市(州)政府具体下达GDP增长率指标,转而通过12项发展指标的考核,确定各市(州)年度工作的好坏。取消GDP单一考核的端倪初现。

  与此同时,中国的决策者们也在着手探寻中长期地方政府考核指标体系新的发展方向。由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牵头的“构建民生指数”课题组,从去年底开始,正在构建一整套旨在改变GDP导向的地方政绩评价系统的科学指标体系。

参与互动(0)
【编辑:李瑾】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