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从旧习俗看新春意——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联合早报:从旧习俗看新春意
2009年01月24日 13:58 来源:中新网-华文报摘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向阳花木早逢春,那就别背阳了;万木无声知雨来,那就准备雨伞吧!参考,意在知所警戒,不是迷信。生命意志,价值取向,纯然在心中一念之间。

  农历新年脚步近了,顾名思义,农历的传统文化滋生于农业社会。今天我们辞岁的礼俗简化多了,但新春的气象,仍然令人鼓舞。

  农业社会,人们平日在田地里勤奋劳作,难得休闲,所以逢年过节,特别重视。春节,也就是去旧迎新。

  然而,今天我们生活在大城市,楼房天天打扫,大扫除的去旧意义淡化了。今天我们交通方便,经常游逛百货市场,添新衣,日新日日新,过年购物的迎新已无新意。

  当前,大门贴上红彤彤的春联,这种景象已难得一见。尽管挥春的活动还挺活跃的,但公众场所、商场、办公室偶见的多是喜庆印制品。因为若是春联,主事者还要注意会不会摆出左右不分,上下联颠倒的乌龙。

  说起春联,始于何时,说法多种。相传八世纪的五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笔墨俊秀,春节将临,他在大门贴上的春联,很快都被人悄悄揭走。再贴,还是不见了。

  王羲之于是构思了一副巧妙的对联,先将之拦腰折断,上联是“福无双至”,下联是“祸不单行”。这副不吉祥的对子自然没人要。到了初一黎明,将下半截接上去,却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的妙联。

  残冬的阳光蕴含暖意

  民以食为天。旧时人们将祭灶视为大事,因为灶神司饮食,掌管一家祸福。农历腊月二十三夜要送灶神上天汇报,以保来年丰衣足食。今天年轻的一代大概没几人知道什么是送灶了。

  过去的除夕,大年夜,先是一桌讲究的香火供品祭拜祖宗,接着团聚吃年饭。吃过团圆饭,晚辈向长辈行磕头礼,长辈给小孩压岁钱,也就是红包。一番祝愿叮咛,孩子难忘。

  今天我们辞岁的礼俗简化多了。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总觉得春节的气氛淡薄了。

  另外,有四季之分的地方,季节的递转那么真确,那么明显,让深感岁月不待人。

  残冬的阳光温煦,肃穆中有祥和之意,蕴含开泰的气象。

  春阳艳照,萋萋芳草,又将绿遍大地。新春萌生新希望、孕育新力量的传统思维,没改变,而是结实地延续了下来。一脉青葱,永不凋零。

  岛国常年是夏,人们对时间的感觉会比较迟钝。让人警醒的是岁末的延绵风雨偶时晴。牛车水,更是春意浓烈,虽无残冬的白雪,却姹紫嫣红地告诉我们,又是新的一年了。

  紧跟着金融大风暴,全球经济肃杀萧条。有人说,牛年己丑初一,日偏蚀,十五,月偏蚀,是不祥的征兆。个人觉得,古人观察自然现象而凝聚的心得,自有其参考的价值,此之所以民俗传统流传千百年不断,但对于这种所谓预测,倒不必太执著。

  向阳花木早逢春,那就别背阳了;万木无声知雨来,那就准备雨伞吧!参考,意在知所警戒,不是迷信。生命意志,价值取向,纯然在心中一念之间。

  新的一年,前路敞亮,勃勃生机,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路途跋涉或许艰困,那就须要勤奋不懈,用心开步走好啊!(作者:彭世灼 摘自新加坡《联合早报》)

【编辑:魏恒
    更多海外华文报摘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