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供应链新模式:“撤单式”监督(5)——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绿色供应链新模式:“撤单式”监督(5)

2010年10月27日 10:00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多方参与冲破怪圈

  道和环境与发展研究所的调查显示,许多中国的供应商依然在“是否绿化”的问题上犹豫不决。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是“绿色供应链”目前在中国还处在起步阶段。

  绿色供应链是指供应商和购买商在整个价值链过程中,包括在产品设计、原料选择、制造过程、运输货物和回收以及处理废旧产品过程中,都尽可能减少对环境带来的影响。

  “不论是理念、资金和技术都比较欠缺,许多供应商本身生存条件就不好,更难有投身‘绿色’的能力,这就需要包括政府、跨国企业,甚至民间组织等各界对他们的通力支持。”道和环境与发展研究所主任叶维佳说。

  但改善环境表现是供应商们不得不走的路。

  “全球市场的发展正在要求中国企业改善其环境表现,那些重视环境表现的供应商将比对手们更具备竞争优势。”世界资源研究所顾问张智康说。

  张智康说,中国出口量约占世界总出口量的10%,中国是世界工厂也是全球主要出口国,因此,跨国企业绿色供应链战略对中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十分显著。

  除了采购商或品牌商的压力外,来自政府和消费者的压力也至关重要。来自政府方面的监管压力包括政府禁止使用破坏环境的原料或具有污染工序的产品。企业利用破坏环境或污染工序生产出来的产品将无法销售出去,而且企业主可能因此面临经济处罚和刑事诉讼。

  此外,国家和地方政府也对高耗能和高污染的行业,比如钢铁、水泥以及采矿业,采取取消税收激励政策、限制出口,增收费用等措施。银行也执行绿色信贷计划,不向那些环境记录糟糕的企业发放贷款。另外,国家要求所有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必须购买节能产品。

  在地方层面,不少地方政府已根据采购需要印发了生产环境友好型产品的企业目录,作为政府采购的优先考虑对象。

  近年来,消费者对环境友好型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绿化中国的供应链》报告称,波士顿咨询集团(Boston Consulting Group)2009年对包括中国人在内的9000多名消费者所进行的全球性调查发现,73%的消费者认为,环境记录良好对企业至关重要,而他们也愿意多支付5%甚至更多的价格来购买绿色产品。

  马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解决中国环境问题的最大障碍,既不是技术也不是资金,而是缺乏动力机制。宽松的执法及不完善的法律体系令许多污染企业无视自己对环境的影响,宁愿缴纳罚款也不采取必要的改正措施。“要打破这一行为怪圈,积极的公众参与必不可少,而信息公开是有效公众参与的前提条件。”马军认为,多方参与将会有力推动中国环境规章制度的基础建设,形成必要的社会意愿来推动企业改善环境表现。章轲

参与互动(0)
【编辑:许晓娟】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