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震后72小时“闯三关”

分享到:

泸定震后72小时“闯三关”

2022年09月08日 14:4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视频:探访四川泸定震区用树干搭起的“生命之桥”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成都9月8日电 (记者 贺劭清 徐杨祎)8日是四川泸定6.8级地震发生的第四天。在地震灾区,各方救援力量仍全力以赴闯关克难,灾区救援、震情监测、民众安置丝毫没有放缓。

资料图:消防员徒步运送帐篷物资。 张浪 摄
资料图:消防员徒步运送帐篷物资。 张浪 摄

  救援生死时速

  泸定地震发生以来,争分夺秒的救援持续进行。大渡河畔,“飞鹰”航空救援队从“孤岛”转运伤员;森林消防现场砍树,在滚滚河水上搭建“生命之桥”;磨西镇通往海螺沟的道路被滑坡阻断,挖掘机在绝壁上开路……

  截至7日8时,参与泸定地震的各类救援力量已达10058人、直升机9架。各类救援队伍分区组织搜救,逐村逐户开展拉网式排查。强渡大渡河,石棉县草科乡最后一道“生命线”贯通;泸定海螺沟景区200名被困者全部转移;救援人员肩背百余斤的物资攀爬于崇山之间,只为让暂无法转移的民众得到更好安置……

  7日上午,救援人员利用无人机在泸定湾东区域的废墟中发现两名被困人员。救援人员通过喊话器让被困者保存体力等待,在安全区域设置醒目标志。最终,他们被安全解救至集中安置点。

  救治伤员同样争分夺秒。在震区,8支国家、省级医疗队同步施援,270余名伤员得到有效救治。个别危重伤员,还通过直升机等形式转运至雅安、成都等地。不少身着“中国卫生”急救马甲、肩背医疗物资的医生,跟随消防员、武警战士,翻塌方体、爬陡峭山路、蹚冰冷河水,为更多受灾民众提供应急医疗服务。

9月6日,四川甘孜州泸定县磨西镇,甘孜州森林消防支队康定中队队员在木桥旁护送村民。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 张浪 摄
9月6日,四川甘孜州泸定县磨西镇,甘孜州森林消防支队康定中队队员在木桥旁护送村民。 中新社记者 张浪 摄

  天地“锁龙”避灾

  除了救援,防范震后次生灾害同样是对中国应灾能力的大考。卫星从77.5万米的高空对泸定地震灾区进行受灾情况遥感分析,为前线应急救援指挥提供一手参考资料;XC-25双头龙无人机在空中巡航,获取道路、建筑损毁情况,勘察震后形成的堰塞湖……

  农村有句老话:“走龙垮山,龙一过,山就垮”。“走龙”即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为了更好帮震区“锁龙”避灾,成都理工大学地灾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组建了震后遥感应急遥感解译小组,通过卫星遥感与实地调查,不间断速报地震诱发的次生地质灾害。

  “受余震和降雨影响,震后是次生地质灾害高发期,最为典型的汶川震后几年地质灾害特别是泥石流频发,给灾后重建恢复带来了极大的影响。”震后遥感应急遥感解译小组负责人范宣梅说,人类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极为渺小,虽然无法阻止地震的发生,但是可以通过科学避灾,尽量将风险降到最低。

  身心同步安置

  严防次生灾害的同时,受灾民众的安置工作以及心理疏导也在同步进行。震后7个小时,安置点第一个“青青儿童乐园”在雅安石棉县开园。帐篷外用纸板做成的招牌虽然简易,但贴心的志愿者们用水彩笔画上了青草与爱心。共青团四川省委工作人员介绍,乐园“童伴妈妈”大多由当地幼儿园老师组成,她们会通过手工、阅读为少儿进行心理疏导。

  危机事件发生后24到72小时,是学界公认的心理干预最佳时间。为更好修复震后心灵创伤,甘孜州民政部门第一时间启动线上与线下同步的公益心理援助服务,四川省卫健委也派出心理危机干预小组到达泸定。

  截至7日17时30分,泸定灾区共设安置点124个,集中安置2万余人。为全力支持抗震救灾和重建家园,包括港澳台侨在内的爱心捐赠持续涌入,多家央企已捐款超过11亿元人民币。

  事实上,救援“黄金72小时”是一个有弹性的时间概念,并非刚性的生命极限。在这片历经过无数苦难,依旧百折不回的土地,生命至上不是一句口号,悬崖峭壁、险滩木桥、密林深山中,争分夺秒的生死接力仍未停止,人们期盼更多奇迹的出现。(完)

【编辑:黄钰涵】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