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重拳连环击出 银行股“短中长”价值之辩(5)——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证券频道

调控重拳连环击出 银行股“短中长”价值之辩(5)

2010年08月23日 10:54 来源:上海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银行股“短中长”价值之辩

  上海证券报:银信合作新规要求,两年之内将银信合作的表外资产转入表内。这是否会挤占银行一部分信贷额度?对银行的利润有哪些影响?

  杨涛:新规对于银行利润的影响可能来自于两方面,一是银信合作业务萎缩对于中间业务收入的直接影响,二是表外资产转入表内,可能挤占信贷额度,从而间接导致利差收入下降。由于多数银信合作产品都会在明年底前到期,所以后者影响有限,而前者则会对银行利润产生负面影响。

  伍永刚:有可能会挤占银行一部分信贷额度,但总体影响较小。目前有一点还不是十分明确,就是银行表外资产转表内后是否就一定归入表内的信贷资产项目。如果是,那么银行2011年底尚未到期的那部分银信合作业务就有可能转入表内并挤占部分银行信贷额度;如果否,那么新规的实施对挤占银行信贷就没有什么影响。至于对银行业净利润的影响,我们预计在-2%左右。

  金雪军:首先,对信贷投放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一方面,融资类理财产品70%都是短期性的,近一、两年内都将到期,需要转入表内的只有30%,对信贷投放有部分挤出效应。另一方面,按此数量,6-7千亿的规模不算太大,而且银行还能够通过发行其他理财产品来替换那些需要转入表内的理财产品,可弱化挤出效应。

  其次,对银行利润存在负面影响。银行不能再从事融资类信托业务,中间业务收入中理财业务收入将减少一块,对利润产生影响。从数量来看,理财业务收入是中间业务收入的一部分,而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不及20%,因此,对净利润的影响也有限。

  再次,对银行流动性影响程度较小。按照今年货币信贷投放节奏3:3:2:2,今年下半年投放规模为2.9万亿,相对于去年下半年2.3万亿而言,信贷投放规模并不少。银信合作理财产品的削减,会对下半年银行的流动性产生一定影响,但不会很大。

  最后,对资本充足率没有影响。由于银行信贷规模控制,只要总的风险资产规模保持不变,银行需要计提资本要求就在一定水平,从而不会对资本充足率产生影响。拨备也是相对于全部的信贷资产来计提的,在总的不良资产一定的情况下,需要计提的拨备也是大致确定的。

  上海证券报:当前银行股已经处于估值水平的低位。随着农业银行、光大银行等银行的上市,银行股融资造成的利空影响正在逐步减弱。您如何看待当前银行股的投资价值?

  杨涛:从短期来看,由于房地产调控和货币政策还不够明朗,银行股仍然面临一定利空影响;从中期来看,随着再融资压力消失,加上地方融资平台风险低于预期,如果政策趋势不发生大的变化,银行股体现出一定中期投资价值;从长期来看,主要靠利息收入维持利润的银行经营模式,受到周期波动的影响较大,可能导致不良率上升的潜在因素仍然很多,银行股长期投资价值仍存在问题。

  伍永刚:的确,目前银行股估值水平较低,安全边际较高,投资价值凸显。2010年银行业动态平均PE、PB仅分别为10.42倍、1.74倍;银行股息率高,工行建行都在4%以上;加之目前有关银行的负面因素都已基本挖掘;机构大多对银行低配;而且银行业绩仍将保持稳健较快增长,保守一点,我们预测2010、2011年银行业净利润分别增长18%、15%以上。因此,我们仍看好银行股;并预测在五大因素驱动下,从前期低点起银行股下半年有望上涨30%;若调整仍为买入机会。

  金雪军:银信合作新规既影响到银行而且也影响到信托公司,从直接情况下,导致一定数量银行利润减少。一开始,市场会放大这种负面影响,使银行股波幅扩大,随着市场认知偏差得到修正,银行股股价会回归到其合理水平。

  下半年,银行的信贷投放规模会高于去年同期,净息差提升空间依然存在;尽管对银行收费标准存在质疑,银信合作渠道被限制等,但是这些对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影响有限,下半年银行业业绩增长依然可期待;同时,前期银行股下跌,在股价中也已经反映了银行业累积的风险,银行股估值优势依然存在;越是面对比较复杂的经济形势与股市变动,银行股的相对优势就越明显,因为金融业的发展是一个方向,我国银行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其优势地位突出,从而银行股不但具有投资增值功能,也有突出的避险功能。记者 唐真龙 石贝贝

参与互动(0)
【编辑:贾亦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