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世界华商发展报告(全文)(10)——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中国侨界
    2009年世界华商发展报告(全文)(10)
2010年05月20日 09:3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三、新兴经济体和新拓展业务地区的华商发展情况

  3-1 欧洲:金融危机影响犹在 华商逆境中求发展

  回顾2009年,金融危机继续在欧洲蔓延,受国际汇率不稳,消费者购买力和购买欲望降低等因素影响,中餐业、服装加工、贸易批发、零售业等华商经营的传统领域,深陷无奈的“持久战”。另一方面,欧洲各国出现了历史上少见的多频率、大规模、高强度的检查,为努力“维持”生意的华商,带来更多阻碍与悲哀。

  令人可喜的是,在面对危机、寻求突破中,欧洲华商出现了以“整合与升级”为特点的专业化、正规化、规模化的经营模式。这可能将为欧洲华商带来经营思维和行业格局的根本转变。

  3-1-1 低端服务业深陷“持久战” 华商欲回国发展

  欧洲华商基本分布在餐饮、服装、贸易、工厂和一般性服务行业。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使欧洲成为重灾区,对于欧洲华商来说,更遭遇前所未有的打击。

  西班牙市场的萧条已持续近两年,许多从事国际进出口批发生意的旅西华商,都不同程度地陷入生意萧条、资金周转困难的窘境。

  匈牙利,是中国商人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在中东欧最早打天下的地方。表面上看,布达佩斯陆续新开发了许多装修讲究的商街、广场等,但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那些经营场所明显没有往年川流不息的繁忙景象。华商普遍感言:生意太难了。

  “四虎市场”是匈牙利人人皆知的商品集散地。10年前,那里人拉肩扛、车水马龙,一片繁忙景象。当时一个摊位仅转让费至少要几万美金。2009年,市场上的许多摊位都空着,无人问津。许多有实力的华商纷纷进入小工厂和欧洲广场、唐人街等一带经营。一些留守的华商只能保本经营或维持。

  据了解,仅意大利米兰、罗马两个城市,一个月之内,华人餐馆、店铺、网吧等转让数目就增达40多家,连以往运营情况良好的店铺都换面易主。各报纸上出售和转让的信息比比皆是。

  以往,很多华人商家靠年底销售旺季赚得全年的利润。2009年的“黄金购物季”圣诞节期间,华商们的希望落空了——任凭他们使出怎样的促销手段,消费者依然死死捂紧钱包。

  正如一名西班牙的食品店主在2009年年底所感慨的:“经济危机两年多了,我们这些小本经营的店主,好像拖着一只长疥疮腿的流浪汉,拖拖拉拉走了一年多,现在总算熬到了新一年到来,不知明年是不是还要这样拖下去。”

  匈牙利一位女华商认为,很多华人将面临回国发展的问题。过去只是说说而已,现在是真正意义上的离去。

  3-1-2 遭遇频繁高强度检查 华商利益难保障

  除了经济不景气,欧洲各国华商还遭遇了频繁而大力度的“检查”。2009年年初伊始,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匈牙利、俄罗斯、罗马尼亚等国华商遭受各种检查的消息便不时出现。通常都是当地警察、劳工、海关、税务等几大部门的人员组成检查队伍,检查内容涉及是否规范用工,所销售、库存商品是否具备正常的通关手续,是否规范使用发票,是否涉嫌偷漏税等,甚至以往不受重视的店面装修等问题,也成为检查重点。

  ——为减小金融危机压力 加大对华商的检查力度

  在全社会经济萎缩的大环境下,欧洲国家的政府部门为保护本国的市场和企业,应对本国的就业压力,加大了对华商的检查力度,一些华商的仓库和商品频频遭到查封。

  从年初意大利普拉托新一届政府就职开始,警方针对华人企业的检查从未间断。当局先是从检查华人聚集的商业区开始,随后,意大利政府又派出50多名现役军人,协助警方维持治安。在和平时期派军人维持治安,这在意大利尚属首次。当警方像过筛子一样滤过华人聚集区的商店后,又把目标移向了华人工厂和当地的华人龙头企业——纺织服装批发企业。

  从2009年5月15日起,西班牙海关也收紧了进口货柜的检查尺度。一些华商的仓库和商品遭到查封。6月份,西班牙巴塞罗那近郊的MATARO市华人衣工厂遭到大规模突击检查,衣厂被封,大批工人失业。直到10月份,72家华商制衣厂才被给予拆封。从被封到开封,已四个月过去,上游商家早将订货渠道转移出MATARO,解封后的衣厂根本无订单再开工。厂房、设备闲置,衣厂老板遭受重大经济损失。依托衣厂发展起来的华人超市、酒吧、餐馆等,也不可避免受到重创。更为麻烦的是,大检查后又带来了严重的种族歧视。

  此外,由于经济危机以及制度方面的原因,部分欧洲国家财政赤字越来越大。为弥补这个窟窿,政府一方面在退休制度、社会保险方面进行改革,一方面加大税收。除了围追避税,加大打击国内偷税漏税的力度,有些国家还采取提高税率增加税种的方式。2009年下半年以来,在法国的华商普遍感到查税的频率越来越高,查税的项目也越来越多。华商被处罚,少则几万、十几万欧元,多则上百万欧元。

  有专家分析,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经济不景气,华商的高调露富可能是诱因之一,比如全款大量购置房地产等行为。这自然容易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从而带来连锁效应。大规模的检查,高额的罚款,对原本就深处经济衰退漩涡中的华商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

  ——东欧国家经济转型 华商遭受排挤打击

  2009年,华商在东欧国家的几大主营市场,都遭到了长时间大规模的检查,这不仅给华商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也给华商在当地的经营与生存方式敲起了警钟。

  在俄罗斯,政府为了打击“灰色清关”,将莫斯科切尔基佐沃市场关闭,7~8万的华商蒙受损失。这个市场是俄罗斯有名的中国商品集散地,是许多在俄华商的“淘金地”。为此,中国商务部还专门组团赴俄罗斯进行多次谈判,被扣押的货物在有条件的前提下才得以运出。整个事件涉及金额50亿美元,集装箱2万个。

  在匈牙利,华商最为集中的“四虎市场”及邻近地区也经常受到匈牙利警察、海关、劳务、财政和税务等部门的检查。2009年,匈牙利税务和金融稽查局已对此地进行了400多次检查,罚款数额达2500万福林(约合14万美元),多家商铺被定期限制营业。

  在罗马尼亚,尼罗市场从11月24日开始遭受到罗马尼亚税务、海关等多个警察部门的查封。封店行动持续到27日,共有300多家华商店铺受到查封,华人生意大受影响。12月2日,尼罗市场当地警察和宪兵对上千名华商实行暴力“执法”,给中国商户留下心理阴影。

  尼罗市场是由罗马尼亚地产开发商尼罗集团建造,其公司后又开发红龙市场。在开发红龙市场之前,尼罗市场是中东欧国家最大的中国小商品批发中心,罗马尼亚的华商95%的店铺集中于此。在基本完成新市场“红龙”的开发后,尼罗公司把眼光瞄向了尼罗市场,不断逼迫已经取得店铺永久使用权的华商搬迁,试图推倒旧店建新市场,但对华商在拆迁费方面的诉求却不予积极回应。据罗马尼亚当地《旅罗华人报》报道,目前尼罗市场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数千华商辛苦积累的数亿欧元合法资产可能随着市场的彻底关闭而付诸东流。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经济研究室副主任陈新曾对媒体表示,罗马尼亚华商店铺被封事件是转型经济体中矛盾凸显后的表现。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后,东欧各国急需进口大量便宜货品,大批华商做起了民间贸易。为鼓励进口、简化海关手续,这些国家允许“清关”公司为货主代办进口业务,此类清关通常比正规报关关税便宜许多,其中难免有不规范之处。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宿景祥认为,华商在东欧国家经济转型期间,将廉价的中国商品销售到那些国家,解了当地燃眉之急。今天,这些国家从政府层面开始调整和纠正过去一些不规范的做法,想重新规划经济。但他们比较生硬的做法对华商造成了很大冲击。另外,由于经济危机爆发,加剧了排挤外国经商者的现象,大量华商难以躲避这次冲击。

  3-1-3 转变思维 危机中寻求突破方式

  对于西欧华商,2009 年同样是非同寻常的一年,一部分华商转变思维方式,逆市扩张,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一部分华商企业搞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基础,增强发展后劲。更为关键的是,新兴巨型百货店等经营方式的崛起,推动着华商经营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正规化、品牌化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可能会影响到未来数十年欧洲华人的经营思维和行业格局,甚至最终改变整体欧洲华商的社会处境。

  ——葡萄牙:新兴巨型百货店逆市突围 批发业者重视分众市场

  华商在葡萄牙经营的零售业,以传统“三百店”为代表。三百店的顾客基本是中下层葡萄牙人,2009年升高的失业率无疑对传统三百店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伴随着本地葡萄牙人对商品质量要求的提高,三百店陷入两难境地——价格的降低和质量的上升无法两全。

  自从2009年中以来,围绕着葡萄牙首都里斯本附近、北部和南部地区都接连开出了数个营业面积达上千平方米的华人零售店。相比传统的中小型三百店,这些华人零售店更新货品、清理存货的速度更为快捷,管理成本更低廉,凸显出旅葡华人经营零售店的两个新思路:整合与升级。

  多年来,旅葡华人零售店经营的方式基本为“独门生意自己打理”, 但 2009 年出现的新兴巨型百货店,大部分是由几个华商合资经营。这就与普通的小三百店,甚至大型百货店产生了质的区别。

  首先,新兴的巨型百货店由多个股东合资,资本实力雄厚,这在经济疲软时期对店铺经营有着极为重要的支持作用。一旦葡萄牙经济环境开始复苏,店铺的进一步升级和扩张便顺理成章,为连锁化经营做了良好的铺垫。

  其次,这批股东来自多个行业,对店铺经营的状况会作出不同方面的判断,其意见的内部交流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个人眼光的不足。

  第三,多股东整合起来的人脉网络资源对店铺的发展经营有着无可估量的正面影响。

  在经营理念上,新兴的巨型百货店经营越来越趋于正规化。新兴的华人巨型百货店基本上引入了电脑销售系统,店员分工细化,在节省管理成本的同时还保证了店内营运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新兴巨型百货店在 2009 年中后期才浮出水面,到年末赶上圣诞销售黄金时节,生意都稳定在令人满意的水平。

  最为重要的是,2009 年巨型百货店的兴起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其影响会辐射到周边地区的普通百货店,最后也将会对巨型百货店的经营产生反向推动。

  同质化竞争一直是海外华商的通病,后果是大家都在打价格战,在同一个市场上死拼。2009年,许多华人批发业者开始转变思维,拓展不同经营范围的新领域。有部分华人批发业者主动放弃了某些产品领域的经营,从被动式供货逐步改变为主动地迎合市场和零售商的需求;更加精细地服务于目标市场,迎合稳定客户群的需求,将他们最需要的产品做精做细,令自己的产品成为客户的“唯一”选择,做好 “分众市场”。

  ——西班牙:加盟连锁经营寻求扩张 中餐馆营销推陈出新

  一直以来,旅西华商基本都经营家族企业。经济危机中,一些华商走联合之路,比如加盟连锁,大家相互借力,合作发展,携手共渡风雨。

  2009年经济危机加剧后,与当地大公司联合经营,将公司现有经营规模、管理档次、企业声誉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从而提高企业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成为很多华人食品店经营者开始考虑的问题。马德里ALACALA地区、市中心LEGAZPI地区相继有华商已经与大公司联营。这些商家凭借敏锐的商业触角,未雨绸缪先行一步,在危机加剧之前就开始加固自己的经营阵地,生意基本上没受经济危机影响,而且稳中有升,越来越火。

  除旅行社、食品批发、酒吧等行业,通过加盟连锁经营来扩大自己实力和规模的华商企业,在美发、美甲等行业中,也逐渐开始出现,并成为一些华商实现扩展的首选。

  在连锁加盟经营模式中,总公司提供一整套经营模式、商标和商誉、广告及商品供应等等,这不但会降低加盟店的技术和资金投入,还会迅速提高和扩大知名度,并快捷地掌握行业信息和销售信息,降低风险,从而大幅度提高开店创业成功率。对总部而言,吸纳加盟,会减少资金和人力投入,得到更多更快的机会,扩展其业务。

  面对疲软的经济形势,旅西华商经营餐饮业也出现了一些突破方式。西班牙华商徐老板,根据所在社区的居民特点,推出WOK+炒菜+汉堡的三销形式,这种推陈出新的另类营销大大增加了餐馆收益。

  一些华人中小餐馆经营者在审时度势后,将中餐馆向外卖店转化。因外卖店管理简便,能节省大块经营成本。在此种经营思想主导下,大量中餐馆的生意比重开始产生微妙变化,外卖成为中餐馆弥补经济效益“拾遗补缺”的办法之一。

  

参与互动(0)
【编辑:杨丽】
    ----- 中国侨界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