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特写】“棕榈油大王”破围记(4)

2010年11月11日 17:36 来源:中国企业家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九家公司中,五家国有企业,三家外资企业,唯有龙威一家民营企业。

  天津已崛起为国内最大的油脂加工基地,从北到南,天津、上海、广东周边地区为三大粮油集散地,92%的棕榈油从这里流向全国。那些穿梭的油罐车中,属于民营企业的越来越少。

  包括棕榈油在内的食用油行业中,外资、国资与民资构成了一个利益关系交错的局,而民营企业显然是最容易出局者。

  跨国大粮商,如所谓的“ABCD”,都已在上游形成绵密布局。2006年,新加坡丰益集团与ADM共同投资的益海集团和新加坡郭兄弟集团投资的嘉里粮油合并,双方在东南亚的棕榈园种植面积就超过50万公顷,足以跳出行业周期的影响。

  益海等国际粮油企业,在上游是国内棕榈油企业的原料供应商,在下游终端市场就是竞争对手。“价格低的时候,你打算从它们那里采购5万吨毛油,人家对行情的预判比你准得多,可能只卖给你1万吨。价格高的时候倒是能满足你的需求,但等你运到了国内,说不定又要亏钱。”另一家民营棕榈油加工企业负责人告诉本刊。

  他认为自己的地位很尴尬,“一般在单位里,做销售的是孙子,做采购的是大爷,可我们销售时是孙子,采购时还是孙子。你看我们的客情费,国内客户来了,我们买单,国外客户来了,也是我们买单。”

  他透露,国际大粮商会在现货走高时屯油,价格过低时,为了托价还可能收购自己的油。“像益海在国内有30多个厂,它如果买自己的油市场价肯定会涨。”行业内公开的秘密是,只要能保证产业链畅通,外资粮商能够承受在一个环节或者一个地域亏钱。

  不过,国际大粮商与民营企业各有所长,合作多于竞争。除了最早进入中国,已经形成完整布局的益海外,其它外资企业受政策限制,难以组建销售网络,必须要与国内贸易企业合作。即使是益海,也要借助国内企业的网络,还会从中国企业的工厂中收购成品油。

  例如在天津,聚龙就占据绝对的渠道优势,产品遍布各个超市,它的现货价格就是天津港棕榈油的基准报价。棕榈油在北方冬天易结晶凝固,聚龙的技术部分解决了这一缺陷,令它的国际对手也颇为惊讶。

  近年来真正让民营企业倍感压力的是国有企业。上文中匿名的企业负责人称,中粮、中纺、中储粮都在“撒着儿欢”地扩张。中粮高调推出“全产业链”。中纺则于2009年在东莞、沈阳、福建、大连等地闪电并购了9家大豆压榨和精炼企业,大部分是在金融危机中“扛不住”的民营企业。

  同样建一个油脂加工厂,大型国企能通过贴息贷款等方式获得约1/3的资金支持,而民营企业则无此便利。一些限制压榨产能的政策,实质也为国企并购创造了条件。即将颁布的《油脂油料产业规划(2009-2020)》核心内容就是确保中国能够在2020年实现60%食用油自给,同时还要淘汰2000万吨落后产能,为培育超大型油脂集团腾出市场空间,国企加快布局正是为了掌握先机。冲动之下,圈而不建这个老故事再次上演。在镇江、天津、东莞等地,一些大型油脂产业基地项目剪彩之后就悄无声息。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