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探访节前灾区:新年氛围冲淡地震阴霾(组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记者探访节前灾区:新年氛围冲淡地震阴霾(组图)
2009年01月24日 13:14 来源:华龙网-重庆晨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废墟前面的板房已经挂上了灯笼,贴上了春联。
映秀居民在铁军惠民集贸市场采购过节的糖果。黄宇/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映秀

  一条道路:分割昨天和明天

  一块蓝色的牌子上,写着“映秀大道”4个字。

  正是这条并不宽的路,把映秀废墟和安置点的板房区分割开来。西边是漩口中学和老镇的废墟。东边,是此前救灾飞机起降的河滩,已被铁丝网围起来,“飞机场”字样还在。这里,已成为3000多灾区居民的临时生活板房区。

  板房区里很安静。43岁的周大姐,和11岁的女儿在房里看电视。早已热播过的《闯关东》,娘俩看得津津有味。取暖器开着,板房里并不冷。丈夫在镇上打零工,儿子在映秀电厂当保安,正好轮休。“娃儿懂事得很。地震第二天,一个人从汶川县城走回映秀。一直到15号才到,晚上睡在沟边边,饿了就吃菜叶子。”周大姐眼圈有点红。

  装着瓜子的塑料袋,放在油漆斑驳的木桌上。“来!随便吃点!过年肯定要来客,我和女子(女儿)到市场买了点。”周大姐抓出一把,硬塞到记者手里。

  映秀到汶川的公路,还在管制中,实行“单进双出”。周大姐开始利用交通管制,把自家的另一套板房,开成了小旅馆。一家人就挤在一间板房里,儿子只能睡沙发。小旅馆只有5张床,住一晚20元。小旅馆开了两个多月,每月有700元左右的收入。

  周大姐和女儿,都是丈夫从废墟里刨出来的,随后,母女俩到广东治疗。周大姐本可到都江堰的母亲家过年,可还是舍不得映秀。“房子垮了嘛,但是人还在嘛。过年嘛,还是在家里。”

  一座公墓:

  年关最伤痛的牵挂

  汶川大地震前,映秀全镇总人口1.8万余人。地震给这个小镇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全镇因灾死亡5462人,失踪3694人。

  映秀镇外通往汶川的213国道边,有一条“爱心小路”通往半山腰上的渔子溪村。这是武警成都指挥学院援建的。沿着“爱心小路”上行,右边就是汶川“5·12”地震遇难者公墓。3000多名地震遇难者,就安息在这里。

  最初的3个掩埋坑,现在变成了3个巨大的土包。看不到一块稍稍豪华的墓碑,前来吊唁的遇难者家属,并不知道自己的亲人埋在哪一个位置。年关了,公墓的鞭炮声几乎就没停过。土包上,一盒揭了盖的生日蛋糕,在冬日的风里已发硬。蛋糕旁边,还摆放着香蕉、苹果和桔子。这是一个6岁女孩的生日蛋糕。在那场灾难中,正上学前班的她永远离开了爱她的父母和1岁的妹妹。

  “爱心小路”两旁,渔子溪板房区的居民,正在插彩旗,精心装扮着映秀震后的第一个春节。

  在山下卖香烛等祭奠用品的关金泉,把价钱压了再压。“这个时候,赚人家一点点钱,都感到不忍心。”老关低头整理摊上的香烛,“过年是个喜庆的日子,但是对映秀的人来讲,还是有些伤心。”

  吊唁的人们,带着悲伤的表情、对遇难亲人的牵挂,陆续离开公墓。把微弱的烛火、白色的菊花,留在3个大土包上。

  一个市场:

  年货冲淡地震的阴霾

  昨日上午,寇明龙和妻子还在固守那个服装店。他们的店,就在板房区旁的“铁军惠民集贸市场”里。在映秀做了整整20年服装生意,震后夫妻俩还干老本行。

  附近不远处,就是张继琼的蔬菜摊。“生意好不?”记者问张继琼。“还可以。谢谢。”张继琼笑了。她已计划好了,年三十上午,还要做最后一笔买卖。

  在这个市场里,几乎所有的年货都能买到:糖果、瓜子、蔬菜、水果、鞭炮、烟酒……连网吧和复印店,都能在市场里找到。

  没有城里集贸市场的拥挤。但要推骑辆自行车在映秀的这个市场里穿行,也不是件轻松的事。除映秀镇的居民,附近漩口镇的居民,也都步行到这个市场采购年货。

  高丹的家,就在漩口镇。她抱着不到9个月大的女儿何佳惠(音),和父母一起在市场采购年货。买了一只鸡,9元钱一斤,花了近60元。丈夫已在地震中遇难了,当时女儿出生刚13天。作为媳妇,高丹选择了在震后的第一个春节,陪伴失去儿子的公公婆婆。“买只鸡,还要买两条鱼。”高丹说这也是习俗,年年有余。

  一群访客:

  这个春节我们一起过

  从浙江出发,开了3天车,来自义乌的骆青敏,终于再次抵达映秀。

  “我来了好多次了。地震的时候,我是从都江堰走进来的。”见到老骆时,他正坐在映秀居民荆良平的板房里。荆良平的爱人和小女儿,在天然气灶上忙碌着准备午饭。“中午一起吃饭。没什么好吃的,随便点。我们吃什么,你们也吃什么。谢谢你们,一直关心我们。”荆良平的爱人快人快语。地震时,老骆认识了荆良平夫妇。这次专程重返映秀,就是到这里来过年。

  由于我们的叨扰,板房里坐不下,饭桌搬到了门外的空地上。菜端上桌。糖醋莲白、炝炒儿菜、豆豉腌鱼、自制的泡椒凤爪。“莫讲礼(别客气),随便吃点。”女主人转身,又返回板房切了一盘卤牦牛肉。道别时,记者再次听到了真诚的邀请:“如果过年的时候在映秀,就到我们家来过年嘛。”

  其实,已经有很多人,在年关时走进了映秀。他们来的目的,就是在映秀、在那些素不相识的受灾居民家里,过震后的第一个春节。

  齐强就是这样到映秀的。在映秀大道上,记者遇到了他。他专门从天津赶来,提着照相机,看上去像媒体人。“不是。我就是来过年的。在上面,就是渔子溪安置点。”齐强扭头,朝着山腰上的一个安置点呶呶嘴。

  和齐强一起来的,还有一大帮天津人。齐强说,这当中有来过映秀的,还有第一次走进这个震中小镇的。这个年三十,他们将和渔子溪安置点的灾民,集体过年。

  记者手记

  我深深感动 为这废墟上的希望

  汶川县映秀镇,“5·12”汶川大地震的震中。

  昨日上午9点,本报记者从都江堰出发去映秀。地震中损毁的道路,早已全部整修成沥青路。都汶公路沿途,提着大包小包的人,在等候搭便车回映秀或汶川过年。

  似乎一切都没发生过。只有当被地震“拧”成几段的百花大桥,安静地出现在路边,才又把人们的记忆,拉回2008年5月12日。

  路边,标志性的巨石嵌着几个红色的字:五·一二震中映秀。映秀到了。靠东一面,是安置点的板房区,师傅们正在挂新年的红灯笼;西面,漩口中学损毁的教学楼和宿舍楼,无声地述说着这是一片废墟。

  映秀镇外的公路边,站着很多等车的人,或提着年货,或抱着孩子。

  “不论怎么样,该过年还是要过年。”从这样的话语里,能听出希望。虽然,他们的身后,就是依然拉着警戒线的废墟。

  很多穿着绿色棉大衣的人,手持红绿两面小旗,冒着严寒站在公路边。这些人分布在比较危险的路段,专门为过往车辆和行人观察山体上是否有岩石坠落。他们要用手中的绿色小旗,护送这些奔波在回家路上的人,安全到家跟家人团聚,过好震后的第一个春节。有些路段,每隔500米就有一个观察点。

  岷江边的风很大,观察点上的人冻得直跺脚。可他们在野外,一站就得好几个小时。遇到步行过往的人,大家相互打着招呼。

  “回家过年啊?”

  “是啊!过年好啊!”

  经历大灾大难后,出现在他们脸上的笑,尤其让人感动。

  周大姐说了这样一句话,也许是无数灾区同胞的心里话:连死都经历过了,今后还怕经历什么?这样的大难都过来了,还有什么过不去?

  在那个有点喧闹的市场里,这一群特殊的顾客、特殊的商户,彼此的寒暄都在温暖着对方:

  “生意好不好?”

  “将就。年货买齐没得?”

  话语很轻松。穿行在映秀的“铁军惠民集贸市场”,这种轻松的话语,比任何时候都动人。因为,轻松的话语里有了希望的影子。(杨光毅 黄宇)

【编辑:吴歆
    更多社会新闻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