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陆域可燃冰发现记:历史是在偶然间被创造的(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中国陆域可燃冰发现记:历史是在偶然间被创造的(3)
2009年12月15日 10:47 来源:北京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研究表明,每立方米可燃冰在适合的条件下平均能产生164立方米的甲烷气体,以甲烷为主的天然气每千克所产生的能量是7至9焦耳,而同质量的煤所产生的能量仅为2.9焦耳、汽油为4.7焦耳。而且,可燃冰分布广泛,资源量巨大,是煤炭、石油、天然气全球资源总量的两倍,在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日益枯竭的时候,一些发达国家未雨绸缪,争相进入可燃冰的研究与开发领域。

  我国最早近距离接触可燃冰的科学家是地质学家姚伯初。1982年,他受美国一个科研项目的邀请前往考察时,了解到了可燃冰,回国后,于1985年发表了中国第一篇与可燃冰相关的论文。

  1998年,国土资源部发出了国土资源大调查的号召。借着这股“东风”,地质学家张光学执笔写下了中国第一份可燃冰项目建议书,很快得到批复。

  1999年,我国的天然气水合物研究项目正式启动。但相比于起步较早的美国等国家,中国落后了将近30年。

  2002年,国土资源部在启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调查时,同步部署陆域永久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的相关调查研究工作,采取“海”、“陆”并进的方式,奋力追赶发达国家的研究勘探水平。

  2004年,中国地质调查局设立了“陆域永久冻土带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远景调查”地质调查项目,而张永勤博士正是项目主要参与者之一。

  偶然发现可燃气体、偶然聘请到张永勤博士、偶然谈及偶然发现,这一连串的巧合,即将揭开的,是我国新能源勘探一个非凡成果的序幕。

  曙光乍现

  “当时看了检测报告,他们发现的不明气体与可燃冰挥发后的成分,极为类似。”张永勤说,“而且木里地区的气候、海拔等特点,也与可燃冰存在地区理论上是相符合的。”

  但木里最初并不在“找冰人”的视野内。

  按照可燃冰的形成机制和存在特点等条件,地质工作者最初确定了西藏的羌塘和东北的漠河两个可能存在可燃冰的地区,在这些高纬、高寒之所,开始了艰难的寻找过程。而作为中低纬度冻土区,木里一开始并没有被列为重点考察的区域。在极寒、极冷的羌塘草原深处,张永勤和同事们战冰斗雪两个多月,却没有突破性进展。

  “我们之前的陆域可燃冰勘探,由于都是根据理论确定初步勘测方位,类似于摸着石头过河,”张永勤说。“因为全国都没有任何疑似可燃冰发现的相关记录,而且全世界也没有在中低纬度冻土区发现可燃冰的记录。我以为,一切数据,都是空白。”

  但木里之行让张永勤推翻了先前的想法。105队拿出了详尽的勘探资料,张永勤第一次在真实数据上找到了依据。再加上与105队的勘探人员进一步沟通,张永勤注意到,木里地区发现不明气体的情况并不少见。

  “有了这些数据,我们就能做到有的放矢。而对于木里地区的现象,我当时还是很有把握的。”带着意外之喜,张永勤离开了木里。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