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资界烙下校友印记 大学圈子自成体系(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中国投资界烙下校友印记 大学圈子自成体系(2)

2010年10月09日 08:50 来源:经济观察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他们有信念、极富热情,不为名、不图利,只是想做一些对金融发展有利的事情。”人大校友会的工作人员这样描述“浦江金融论坛”的发起人们。

  无论是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还是经济逐步复苏的2009年,在上海的中国银行大厦金融家俱乐部、上海首席公馆、松江新城……“浦江金融论坛”都如期举行。

  2010年3月27日,最近一期“浦江金融论坛2010年春季活动——复杂背景下的经济之道”在上海东郊宾馆贵宾楼举行,正是由裘国根和李旭利所在的重阳投资承办,现在华宝证券将筹备承办最新一期的论坛。

  现在的“浦江金融论坛”不仅成为联系长三角金融界人大校友的重要平台,也成为京沪两地金融界人大校友联系交流的平台。

  2009年前后,“浦江金融论坛”论坛的发起人之一冯博调至北京工作,他开始在北京积极筹办新的校友活动。受到“浦江”的启发,“燕山金融论坛”应运而生。

  北京的“燕山金融论坛”五个发起人分别来自“一行三会”,还包括原人大副校长陈雨露 (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同样每个季度举办一次,多数在人民大学校园内举行,也为内部活动,“一行三会”及北京各金融机构中高管理层的校友自愿参加,组织形式类似“浦江金融论坛”,人大财政金融学院也参与组织。

  保监会研究室主任周道许、证监会创业板发行监管部副主任李量、银监会研究局副局长龚明华、中国人民银行货政司副司长纪志宏都是 “燕山金融论坛”的代表。

  就在中秋节期间,最新一期的“燕山金融论坛”在北京外国语学院校园内举行,讨论的主题是“系统性风险干预与宏观审慎监管”。“燕山金融论坛”更关注于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及监管问题。

  “南浦江,北燕山”,一个侧重于证券投资实务、一个侧重于宏观环境及监管,二者南北呼应,相互补充,在人大投资圈中颇具代表性。至今,“浦江金融论坛”已经举办了9期,“燕山金融论坛”也已经举办了5期。

  今年初,这两个论坛及人大财政金融学院还合作组成了 “江山论坛”,来自北京、上海、江苏30多为校友参家,许多校友被聘请为人大金融EM-BA项目的导师。

  “江山”取自“浦江燕山”,还寓意人大校友能够继续雄踞金融江山,并推动人大的教育智库建设。

  人大力量

  “不完全统计,在金融监管部门,人大的局级以上干部目前就有58个。”人大财政金融学院一位老师说,尤其是85-88级毕业的校友是主力。

  不仅仅在80年代,李振宁回忆,在2008年的上海校友会的迎新会上,100多名到上海工作的人大毕业生中有80多人在银行、证券、基金行业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这与人大经济金融学科门类多、分门别类细致有关,人大还有金融与证券研究所这样的专业研究机构。”李振宁称。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介绍,人大在新中国最早成立金融教学和研究机构,当初是以培养国家建设人才为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金融领域的需求多元化,逐渐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教育部5年一次的全国重点学科评审中,人大金融系3次获得第一名。

  目前,人大经济类学科集中在财政金融学院、经济学院、商学院、统计学院等,而许多目前活跃的金融实业界人士多毕业于这些学院,“江山论坛”的许多核心成员更多来自财政金融学院。

  当年的经济投资系与财政金融系如今已合并为财政金融学院。财政金融学院最早的前身是1950年人大建校时的财政信用借贷系,也是人大最早的八大系之一。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第一部金融学教材和第一部财政教材即诞生于此。改革开放以后,活跃在中国各地学术界的财政金融领域学术带头人多是这一时期的毕业生,这里汇集了黄达、陈共、王传纶、周升业等国内财政金融学界元老。

  事实上,财政金融学院还参与组织了一个名为 “货币圆桌会议”的活动,也是由人大校友、现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向松祚、摩根大通银行中国区企业银行业务主管贲圣林、中信银行副行长曹彤等人发起。

  正如裘国根所说,“校友间有相同的文化和教育背景,相近的专业,即使许多年后也更志同道合能走到一起。”

  “实事求是”的校训镌刻在人大校友东门内的巨石上,近70年来,这四个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大人,鲜有哪个高校的自发校友活动如人大般成规模、成体系、成建设,他们仍在用实际行动秉承校训,认真为人、踏实做事。

  北大自由联

  在中国投资界短短的历程里,如果北大的毕业生没有一席之地,那是无法想象的事情。9月25日,北大经济学院金融系成立20周年,围绕着这段历史的现实是,北大毕业生在金融投资界无论是基金经理、基金高管还是PE合伙人,人数应该都是最多的。

  这一点并不奇怪,北大作为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吸引了众多才华横溢的学生。“北大投资界没有特别紧密的校友圈子,因为北大毕业的优秀的人才太多了。”北大84级校友、松禾资本创始合伙人、董事长兼总经理罗飞说。

  但是投资界这个庞大的北大毕业生群体,无论是本科、硕士、博士抑或是MBA、EMBA都享受着北大这个光环笼罩的虚拟大圈子。东方基金基金经理李骥认为在他离开学校之后的职业生涯中,碰到的最优秀的投资人依然是北大人。

  北大圈

  提起北大投资人,很多人会想到明天系掌门人肖建华。生于1971年的肖建华15岁时便考上北大法律系,18岁成为北大学生会主席,27岁成为上市公司总经理,30岁掌控4家上市公司,成就了明天系资本帝国。这恰恰也被认为是北大人个人英雄主义的典型。

  本报采访的北大毕业后在做投资的人士,还有北大的金融、经济系的老师,还有那些偶尔出一些金融人才的其他院系老师,都认为北大金融投资的校友圈子都相对松散和包容。

  但是金融投资圈的毕业生还是能大致分出三支来。有北大的CCER一脉,林毅夫、宋国青、卢峰等老师培养了一批宏观、债券投资方面人才;还有经济学院一脉,主要以金融系主任何小锋创办并教授的私募股权班为代表;另外就是光华管理学院一脉,主要以其金融硕士项目里培养出来的众多金融投资界校友为代表;但与此同时,北大还有其他院系的并不学金融但后来干金融的校友,也是人数众多。

  北大金融群,被称为是“自由人的自由联”,是由就职于金融业的北京大学毕业校友自发组织形成的非赢利性民间交流组织,于2008年7月1日在北京创立,目前群员已发展至300余人,涵盖经济学院、光华管理学院、国家发展研究院等数十个院系,覆盖银行、证券、保险等各个金融行业以及政府、法律、审计等相关行业,遍及北京、上海、深圳等主要城市。

  这个群的最新一次聚会是中秋节期间召集大家玩三国杀、CS和吃宵夜。

  还有一个民间的校友机构叫做“光华人”。是03级两个金融硕士发起的,一个在券商,一个在PE工作。

  而另一个叫“北大PE联盟”的北大校友组织相比较而言就较为活跃了。这个联盟的理事长是赛富基金合伙人,同时也是北大私募同学会会长,何小峰是该联盟的名义理事长。在北大PE联盟的网站上,我们看到,它不仅仅是一个聚会性质的投资圈子,明言为大家提供投融资的牵线搭桥服务。同时定期举办沙龙,就具体的一些投资方向进行研讨,甚至会有合作的可能。

  北大校友网秘书长高超对本报表示,他们组织金融投资界的校友聚会并不多。但是有意思的是,每年北大团委都会根据一定科学的打分系统评出的北大十大社团,几乎年年都是吃喝玩乐社团,而这些社团恰恰是毕业后校友们联系的据点和基础。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