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资界烙下校友印记 大学圈子自成体系(7)——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中国投资界烙下校友印记 大学圈子自成体系(7)

2010年10月09日 08:50 来源:经济观察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清华经管学院在维系师生、同学关系,推动校友交流上一直表现得不遗余力,这成为了清华经管文化的一部分。

  经管学院每年都会有一次固定的校友聚会,由于校友众多,经管学院设置了值年校友轮流回母校的规矩。

  今年4月份的值年校友聚会上,出现了许多投资圈重量级别的人物,中信证券投资银行部总监刘隆文、上海博润投资管理公司总裁胡志斌、瑞银投行董事总经理汪韧、中国证监会规划发展委员会委员李树憬、博时基金量化投资总监张峰……

  “与学弟学妹话前程也是这种聚会的一个主题内容,我们还经常能够遇到专门从校外来参会的人。上次就遇到了几个准备运作自己公司上市的企业家进来交流。”上述招商证券人士称。

  经管学院还专门按照行业的划分设立了不同的俱乐部,金融俱乐部就是其中之一,人数已超过300人。

  张帏还提到金融俱乐部,“那些小孩儿都挺厉害的”,他笑道,这个俱乐部从创立至今,慢慢完善,由学生自己组织安排,时常举办一些活动,并且不时投入到真正的实务操作当中。

  “校友之间的交流很重要”,张帏道,清华的平台是很好的,在投资方面,有企业家协会、有清科,每年还会举行创投的峰会,创业和投资的校友们济济一堂、相互沟通,有时碰上一些案子也会抱团合作。

  雄厚的教学资源

  清华毕业生如此出众不仅与学校一直提倡讲究科学、注重实干的校风分不开,更重要的是其其雄厚的教学力量和资源。

  清华在理工科方面在国内高校位列第一。教育部的统计资料显示,清华大学本部共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4个,国家工程中心5个,在国内高校中均位列第1位。此外,清华科研经费在近年来一直是全国高校之首。

  清华教育比较重视工科,这为需要严密逻辑和推理的金融实务打下了基础。当年所学大量知识与数学、物理学、概率论、运筹学和计算机密切相关,严密的逻辑与推理训练,则在其后的专业竞争与管理实践中大显功力,摩根大通证券(亚太)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方方感概道。

  经过多年努力,清华已经拥有了一支国际化、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在现任全职教授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有3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有34人,两院院士总数占全国高校第一位。

  此外,清华经管学院的师资力量也是实力超强。朱基是经管学院首任院长。在朱基的积极推进下,清华在2000年时还专门成立了顾问委员会,均由全球著名跨国公司的董事长、总裁以及国际著名学者等近五十人组成。

  “人生离不开大学时代师生、挚友真情的终生鼓励与慰藉,此情此谊不啻为伴随一生的宝贵财富。”中国证监会规划发展委员会委员李树憬在今年的值年校友聚会上对其师弟师妹们感概道。

  清华大学是中国最高学府,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在历次重点大学建设中均被列为重中之重的建设序列。

  上财的上海滩

  “财大人本身也是受到上海文化的地域影响,性格比较内敛,而且做事情谨慎,注重细节,讲究诚信,这些本身都是经商之道。”上海财大金融学院院长、MBA学院院长戴国强如此评论财大人。

  “但是由于财大本身的学科特色比较专,所以有时候缺少宏观思维,从发展的角度,也受到了局限。”他补充道。

  雄踞上海滩

  炎炎烈日,上海黄浦江边一家高档会所,龚方雄正侃侃而谈。而台下坐的人几乎全是上海金融、投资圈大佬。从四大国有银行上海分行行长到基金公司总经理都悉数列席。

  这是每两个月一次的上海财大组织的“金融家俱乐部”论坛。除了金融家俱乐部这一可供校友交流的机会外,财大的校友聚会也比较频繁。

  据戴国强介绍,每年学校的校友会、校友联谊举办会次数很多,而各个圈子和行业的聚会更多,比如四大行上海分行行长俱乐部式的聚会,几乎每月一次;基金经理圈子的小聚会也十分频繁。他仍然记得在2007年上海财大建校90周年庆典上,各地校友来了3000多人,金融学院来了200多人。

  “不过聚会归聚会,财大人做事比较本分,很少形成一种势力,再讲究彼此的感情,仍然是按照常理出牌,也不大会联合做一些灰色地带的事,所以现在财大人一般在金融界混个中层很容易,但是高层的却比较少。”一位财大校友表示。

  但是,昔日上海财大78级的金融班毕业生现在几乎都声名显赫,有些甚至导演了上海滩乃至全国资本市场的大风大浪。

  78级学生共59人,龚浩成就是其中一员。他是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直接创始人和设计者之一,曾任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分局局长、上海证券交易所常务理事和上海证券期货学院院长。此外,78级的毕业生还包括上海证券交易所创始人及首任总经理尉文渊、申银万国证券公司总裁冯国荣、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总经理贝多广等。

  “当时大家都是从各个地方来到财大,有的从农场来,有的从工厂里来的,岁数相差也比较大。当时贝多广读书就特别用功,那时候财大条件很不好,贝多广还在工棚里住过一段时间。”同是78级毕业生的戴国强回忆,“大家当时感情也很好,毕业之后互相都很亲近,来往也很频繁。”

  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在1989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在时任上海市委书记朱基的推动下开始建立。朱当时建议成立三人领导小组作为具体工作的推动者,而龚浩成成为该小组的实际领导者。正当龚浩成一时找不到人选做交易所总经理的时候,昔日校友尉文渊主动请缨。尽管那时候,尉文渊对证券交易所几无所知道,但是鉴于对尉文渊的了解和昔日的校友情,龚浩成还是欣然同意。

  正是有了龚浩成的提拔和信任,才有了所谓上海滩资本市场的三猛人,尉文渊、阚治东、管金生,其中前两位都毕业于上海财大。

  “龚老师就像是财大人的精神导师,那时候阚治东总是到龚老师家做客。龚老师,为人谦和平易,生活也很简朴,几十年一直是一个样子,反映了财大人的踏实务实。”一位财大校友评价称。“也几乎从那个时代,财大就在上海有了隐性的圈子文化吧。我觉得财大人的所谓圈子,并不是那种拉帮结派的,而是彼此之间一种朴实的信任,还有就是财大精神的踏实。”他说道。

  上海财大为投资圈培育了一批优秀人才。被评为中国基金经理第一人的江作良,原易方达基金管理公司副总裁即是上海财大毕业,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平更成为价值投资的坚持者之一,富国基金投资总监陈戈也是为数不多的在上海工作,却在全国的基金经理中相当有影响力的实力派人物。

  而在上海的本地券商、基金公司的高管几乎都由上海财大人包揽,像王益民,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冯国荣,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徐浩明,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等等。这几家上海本地券商多少年不温不火,鲜有大变,颇有上海财大人稳扎稳打的特色。

  历史传承

  作为培养金融人才的四大财经大学之一,上海财大起源于1917年6月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办的商科,是国内设立最早的商学院,也是中国甚至远东地区最好的商学院。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曾任该校教务主任。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