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资界烙下校友印记 大学圈子自成体系(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中国投资界烙下校友印记 大学圈子自成体系(3)

2010年10月09日 08:50 来源:经济观察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光华职业发展中心主任王冬霞告诉本报,光华管理学院做的很多活动都是开放的,最大可能性地让有志向的学生获益。

  “北大帮派的味道确实不浓,大家还是比较独立。我的很多同学都不在国内,联系自然不太密集。”李骥说。他是1996年CCER第一届硕士,1999年开始又在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读了博士。他CCER的同学中,只有三个人在国内工作。

  北大光环

  不过,作为北大经济类院系的代表,李骥曾经就读的光华管理学院还是发生了不少变化的。刚一开学,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职业发展中心主任王冬霞就陷入了繁忙的工作中。9月20日,光华的第一场招聘会——中金公司招聘会在中心的组织下进行。即便在中秋节和国庆节双节期间,仅仅三个工作日的那一周,她的工作都安排得满满的。

  9月27日,中心将为学生提供人力方面的培训;9月28日,UBS的一位校友来讲投资银行的业务;9月29日,摩根斯坦利的一个校友董事总经理来讲一下金融危机后整个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结合自身分享作为一个投行的从业人员可能遇到的机会和职业选择。

  90年代时,北京大学相对于五道口来说,进入金融机构的并不是很多,但近十年来,整个光华管理学院的变革性发展,积累了大量金融机构的人才,特别是在投资银行、基金管理和商业银行,同时也提高了整个金融系在亚太区排名的地位。

  1999年,光华管理学院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2003年改名为职业发展中心,这是全国在院系级别上第一个成立的与就业和职业发展有关的机构,服务的对象从MBA学生扩展到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甚至留学生。

  这个职业发展中心做得非常主动,每年9月份工作人员都会到香港、北京、上海和深圳拜访重要的的机构合作伙伴。

  “我们尽最大的努力,从教学上和其他服务上,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所有的可能,当然最终做决定的还是学生自己。”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徐信忠说。

  在他刚刚送走的85名直接就业的北大本科生中,有63%选择了金融行业,而当年毕业的金融硕士项目中,几乎百分之百地进入了金融机构。

  而有意思的是,在基金投资公司的高管中,只要是高管了,几乎都或多或少有个北大的文凭,MBA或者EMBA等等,从这个意义上,也有人说“优秀的人才选择了北大”。

  进入新世纪(002280)的这十年高速发展的光华只是一个典型,培养金融人才方面北大还有著名的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院以及具有很强本科教育根基的其他非金融类学科。

  “我们的课程设置一般比较宽泛,该学的都要学,大学教育是教一般的素质教育,实务就是应该去单位学。”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卢锋说。

  光华和CCER的有所不同,曾在两个学院就读的李骥上学的时候就能感觉到一些差别:在学校中,光华的学生活跃一些,经济中心的学生则勤奋些;在实务界,经济中心的投资债券的多一些,光华的学生投资股票、权益类的、行业研究的多一些。和CCER相比,一般认为光华毕业生的方向性更强。

  “相比较而言,北大投资人的思路更关注制度性问题,把中国的长期前景与体制和制度联系在一起,思考的链条更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也包括对政策的观察。”江赛春说。

  光华管理学院的老师说“我们是培养领袖的学校”,一位学生则笑称“北大毕业生可能都内心强大到不需要圈子”。

  事实上,证券基金业中,北大人的数量非常多。北大毕业生、德圣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江赛春则表示,北大的基金经理不少,虽然各有各的发展,但北大人依然有北大的烙印。

  “精悍”五道口

  9月7日晚,上海证大集团董事长戴志康回到他毕业22年的 “五道口”——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作为今年五道口的“财富管理实务专题讲座”系列之一,戴志康是以校友身份给他的师弟师妹们做一个题为“文化力与管理力”的讲座。

  戴志康在投资圈内名声在外,身价75亿元的他,横跨金融与地产,曾创立了国内第一支基金富岛基金,如今还管理着20亿元的私募基金规模。

  戴志康的讲座是由90级校友、刘鸿儒基金会与正在筹备的校友会安排的。像戴志康一样,众多五道口毕业的投资界人士都来做过讲座。天图创投高级合伙人杨辉生、南方基金CEO高良玉、九鼎投资总裁黄晓捷、景林资产管理公司CEO蒋锦志等等,这些人都是五道口锻造的投资界风云人物。

  他们把资金在投资领域里的成功经验传授给自己的师弟师妹们,同时自己也是这些五道口在校生的偶像。

  五道口标签

  在投资界,五道口的声名赫赫,从事投资的毕业生几乎遍及投资界。

  1995级硕士班的毕业生李旭利先生,数年前就是公募基金界鼎鼎大名的投资高手了,如今是上海重阳投资合伙人、首席投资官。他所在的这个硕士班是五道口里是比较典型的。这个班简直成了中国证券市场基金经理的摇篮,一度出了十几个基金经理,这其中包括南方基金基金经理姜文涛、交银施罗德基金总经理莫泰山、华夏基金机构投资总监郭树强、刚辞任景顺长城基金投资总监的李学文、曾为南方基金研究部总监的史博等等。都是在基金业响当当的中流砥柱,据说他们班只有很少数人在毕业后没有做基金经理。

  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期,银行系统特别是央行是五道口毕业生的目标。因此,在现如今的一行三会(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亦有不少五道口人执掌重要部门甚至高层。

  但随着90年代后期证券基金业的发展,一批人投身到了投资界,尤其是95、96级毕业生最为极致,这是因为,1998年中国诞生第一家公募基金南方基金,随后迎来了中国基金业最蓬勃的时期,五道口这两届毕业生恰好踩在了这个时点上,集中地投身这一朝阳行业,成长为基金业的重镇。

  一位投资行业的人士笑称,最鼎盛的时候,“五道口人”管理着中国一半的基金资产。而根据统计,最近三年的196名五道口毕业生,有80人工作去向为证券、基金公司。

  从第一届的18人,到现如今的一届70人左右,成立于1981年的五道口共培养了1600多名毕业生。“我们的校园不大,圈子也很小,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所以同学们之间的联系都很紧密。”五道口的2008届一位毕业生如此形容着他的“道口生活”。

  在银华优质增长(爱基,净值,资讯)基金经理况群峰看来,因为学校人少,所以大家都更亲切些。“相互给师弟师妹介绍工作大家都认为是分内的事情。”一位五道口毕业的做PE投资的人士称。

  据了解,五道口校友间的聚会活动也比较多,并不一定是定期举办有名目的聚会,由于人少、范围小,几个熟识的同学平时的沟通和聚会是随时的。同门间、同级、上下届间的联系都比较直接。

  “在这个校友圈子里,你可以不说话,但如果说就绝对不能骗人。”李旭利说,校友之间信息共享是随时的,“与其他关系和圈子相比,和五道口的同学沟通大家的防备心都是很低的,彼此之间更为信任,没有人会有意识地骗人。”

  一位去年从五道口毕业的PE人士坦言,低调务实是五道口学习乃至工作的风格,出去后都不太提“五道口”,因为校友都很出色,也不愿意借此炫耀。

  刘鸿儒基金会

  在五道口,一个更为紧密的圈子围绕在“刘鸿儒”这个名字周围。

  刘鸿儒,1980-1989年任中国人民银行常务副行长;1992-1995年创建中国证监会并担任首任主席。其实,在1981年他主导创立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并曾长期担任学位委员会主席、教授、博士生导师。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