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资界烙下校友印记 大学圈子自成体系(6)——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中国投资界烙下校友印记 大学圈子自成体系(6)

2010年10月09日 08:50 来源:经济观察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他表示:“当初我们毕业时,有很多同学想留在生活安逸的成都,而当时的校领导决定一律将优秀的学生‘硬性分配’到北京。”作为头几批毕业的“资深校友”并被分配到北京的他,觉得校领导那时的决策很有远见。

  “当时学校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创下名声,而最早几批校友进入重要国家机关和金融机构,则为以后的师兄师妹连起了一张人脉网。”他说。

  在这张“人脉网”的笼罩之下,后来毕业于西财的校友们仿佛从来不会感受到“北漂”的落寞,研究生尚未毕业,就有老一辈校友协助安排好在重要金融机构的实习机会,并且有不少人最终被留用,进一步壮大了金融行业里的西财圈。

  有了圈子,“名门”的后起之秀迈进投资界的步伐更加顺风顺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际,投行基本不招人,一些财经学院的就业率不到10%,用人单位缩减甚至取消了招聘计划,但仍有西财学子签了华泰证券、西南证券、长江证券从事投行业务,就业到央行、银监会的也大有人在。

  这主要归功于西财金融专业凭借其深厚的人脉根基,使得国内几大银行组织了一系列针对西财的专场招聘,“截至毕业,就业率达92%,基本上想找工作的都能成行。”西财一位姓陈的老师透露。

  2007年10月,西财校友总会成立,经过三年的发展,目前西财在海内外已有校友会20多个,校友13万余人,正在形成覆盖全国的校友网络。

  校友总会成立以后,这种“圈子”作用开始更规范地发挥效应。“因为校友人数巨大,所以校友会组织聚会都要分学院、分年级,而有时也会按地域聚会,横向纵向的联系非常充分。”一位西财校友称。每次“两会”的代表中都会有十几个西南财大的校友,这位西财校友在北京作为“东道主”,都会召集大家一起吃顿饭。

  在按照学院、地域等形成的大圈子之外,还有一些更小的圈子进行着更频繁的活动。譬如说“一行三会”、商业银行都存在西财校友的“核心圈”,而这样的圈子则更像“会员制俱乐部”,“核心圈子的成员都是资历较老,已经在金融界做出一些名堂的校友,想进这个圈子,还得有老校友的提携介绍才行。”一位在北京的西财校友说。

  至于目前的影响力,李建勇说,当西南财大的毕业生被普遍认可,求职拥有更多选择权,在高薪职位上的人越来越多的时候,肯定就是母校知名度和品牌再上一个台阶的时候。正如,世界知名大学之所以知名,在于其培养的学生为社会所认可。

  清华“哥们儿”

  没有神秘的聚会,也鲜有刻意的维护,但清华遍布投资圈的力量总是会在关键时得到体现。

  对于清华出身的投资界人士,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张帏把他们大致分为两个派系,其一是理工科背景出身,他们有技术背景和创业的经历,对产业技术的发展非常敏感,这是投资界的最早一批弄潮儿;另外一系则是经管学院出身,这批人算是清华在投资界的第二批人马,他们对金融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对各种商业模式了然于胸。

  这些人都被烙上了明显的清华印记,清华严谨的作风,对他们有很大的影响,实事求是、做事稳健,而清华对创新的追求使他们对于市场和技术有很好的洞察力。

  他同时也强调,清华很重视团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让清华人更具团队合作力,相比个人英雄主义显得更为全面。

  创投圈

  “这个圈子里到处都是清华的人,从上到下,大约有一半的人都能和清华扯上关系。”一位活跃于创投圈的张姓猎头称。诚然,强大的理工科教育资源让清华为创投圈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但是这个圈子也有很多是清华经管学院MBA出身。

  “我们校友之间关系都不错,但大家也很少刻意专门聚过。”清华经管学院MBA毕业生、信中利资本董事长汪潮涌说。

  创投圈中活跃的清华人比比皆是,邓锋、倪正东等也是这个投资圈中清华人声名在外的代表。

  在汪潮涌看来,清华在投资圈的校友间并没有严格意义间的“圈子”文化,因为人太多,要形成一个小“圈子”都是件难事,但清华人之间的默契和信任可以随时体现出来。

  “创投圈清华人的特质是务实得有点闷骚型的感觉,清华的人不会像北大的那样整天嚷这嚷那,他们非常具有实干精神,很多都是走技术路线,这也决定了清华人不会刻意注重建立和维护自己的圈子,但真正需要帮助时,就能体现得非常明显了。关键时刻从来不会掉链子。”一位清华电子系毕业的创投基金合伙人称。

  清华人之间会非常注重分享,当有好的项目和有看不懂的项目时,他们会时常拉来“哥们儿”们分享,但这些哥们绝大多数是清华人。

  “做创投本身需要接触大量的项目,而清华校友的平台是个巨大的项目库,非常有意义。”一位清科集团的人士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1989级学生张帆就很突出地展现了清华校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在2002年,创办了空中网的周云帆和杨宁找到了时任著名风险投资基金德丰杰投资副总裁张帆。周云帆是张帆的清华校友,电子工程系毕业后赴美留学,在斯坦福结识了杨宁。

  当时,空中网正在寻找风险投资。在和周云帆促膝长谈后,张帆非常认可他的创业想法,就将这个项目向美国总部汇报时,却未获得认可。

  为此,张帆两次返回德丰杰总部,向投资委员会详细阐述自己的看法。最终,张帆为周云帆争取到了80万美元的投资。当时互联网正处于寒冬之中,这笔投资无疑是为周云帆“雪中送炭”。

  “我在清华有一个纪录,跨越几个年级认识的人是最多的,来清华时上到77级,离开清华下到89年入学的都认识,所以到现在人缘都很广。”对于这点,邓锋颇为骄傲,这也为他的投资带来了许多的便利和资源。

  清华甚至还有了自己的创投平台,现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的冯冠平的另一个身份则是力合创投董事长。冯冠平几乎每年都会不定期宴请清华校友多次,相互交流和分享。他的创投目标很特别,大部分是清华教授们的研究成果。

  据统计,大多数创投中的核心团队中都不乏清华人的身影。红杉资本的24位投资团队中有5位清华人,北极光创投中15人的核心团队中则有4人出自于清华,如IDG、联想投资、KPCB、经纬创投、青云创投等都有许多清华的人。

  “创投圈还是太小了,和证券、基金、银行这些大金融部门相比,创投圈的清华人也算不上多。”汪潮涌说。

  经管圈

  事实上,在证券、基金界,清华系的人也遍布其中。

  公募基金中最牛的投资人王亚伟,私募基金中的新同方投资刘迅,前高盛董事总经理胡祖六、瑞银投行亚洲区副主席李山、中国区主席赵驹、摩根大通证券(亚太)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方方……

  在这一连串名字背后隐藏着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都有清华经管学院的纽带。

  一位基金业人士称,证券、基金公司里有很多清华毕业的人,他们很多都是从研究员逐渐成长为基金经理,而研究员之间会进行调研、路演等,所以经常有一些志趣相投的清华人聚在一起交流。

  “我们班有一半在证券、基金圈,一般两三个月会有一次小聚,主要是吃饭,饭桌上聊。”一位清华毕业在招商证券投研体系工作的人士称。

  刘迅称,清华在二级市场投资圈有非常多的人,平时会有小范围的交流,但大规模的聚会很少。但他认为,母校在师生情谊传承、学长带学弟学妹方面一直有非常好的传统。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