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中国焦点面对面:践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国表现如何?

中国焦点面对面:践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国表现如何?

2021年04月15日 11:59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视频:【中国焦点面对面】践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国表现如何?——专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白雅婷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焦点面对面)践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国表现如何?

  中新社北京4月15日电 题:践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国表现如何?

  ——专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白雅婷

  作者 薄雯雯

  消除贫困与饥饿、开展紧急气候行动、可持续生产与消费……这些都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内容。今年距实现这一全球目标已不到十年,目前中国表现如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又对世界意味着什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驻华代表白雅婷(Beate Trankmann)日前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分享了她的看法。

  访谈实录摘编如下:

  中新社记者: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给全球带来诸多不确定性。这给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带来哪些影响?

  白雅婷: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实际上,在新冠疫情暴发之前,全球就已偏离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轨道,而疫情更加剧了挑战。根据我们目前的预测,2021年全球将有1.24亿人重返贫困。我们通过衡量全球教育、健康和生活水平三大综合指标发现,人类发展指数出现30年以来的首次衰退。

  由于人类不断侵入自然界与其他生物的栖息地、气候变化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危机,我们将会看到更多类似流行病。我认为教训之一是,从疫情中复苏必须是绿色的、具有包容性的,使世界走向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实际上,这也利于创造就业机会,我们已经看到在疫情期间数字经济成为众多企业维持经营的应对策略。全球所有工作中有40%依赖健康的生态系统。因此,实现这种绿色、环境可持续的复苏对我们从疫情中更好恢复以及在未来面对类似冲击时更具抵抗力十分关键。

  另一个教训是,全球及区域合作是绝对必要的。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自解决这些问题。因此,使国际社会更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开展气候行动、加强全球卫生管理系统等,对于各国到2030年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来说至关重要。

  中新社记者:今年距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已不到十年,如何评价目前中国在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表现?

  白雅婷:中国已为多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特别是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的成就。2020年,中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消除了绝对贫困。过去40年间,中国共有7.7亿人摆脱贫困,约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的3/4。

  中国在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第13项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是风能和太阳能生产的领导者。习近平主席2020年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承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我认为决策者发出的信号是,他们非常支持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并将这些全球议程纳入中国对内和对外的发展之中。

资料图:甘肃灵台黄土塬苹果丰收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 杨艳敏 摄
资料图:甘肃灵台黄土塬苹果丰收 中新社记者 杨艳敏 摄

  中新社记者: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第1项,即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也是UNDP的首要任务。中国日前宣布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您认为中国能够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有哪些?这对世界意味着什么?

  白雅婷:的确,有很多有趣的经验能从中国脱贫攻坚战中汲取。我认为中国在消除极端贫困方面能够成功主要有三大因素。第一是政治意愿,并能够长期保持这一意愿,为目标奋斗数十年。第二是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通过精准扶贫,中国真正地将贫困识别到户,针对每个县、每个家庭制定非常具体的措施,并逐步进行投资和追踪。第三是大量投入,从人力和财力投入上看,中国已向农村地区派出了22.5万个工作团队,有300万名公务员帮助基层切实解决消除贫困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中国已投入1.6万亿元人民币用于消除贫困。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扶贫工作没有真正的终点,需要继续进行下去。我想说的是,新冠疫情表明人们仍然十分脆弱,尤其是那些生活水平刚刚超过贫困线的人,很容易返贫。我认为,关注这群人并防止其滑落非常重要,而“十四五”规划表明,这些人群将在五年过渡期内得到密切关注。

  另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中国取得了成功并提高了增长质量,但在收入水平居于末尾40%的人中,其收入增长速度只有前1%的一半。中国还需要研究如何从解决绝对贫困转变为解决相对贫困。

白雅婷(Beate Trankmann)接受<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 田雨昊 摄
白雅婷(Beate Trankmann)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中新社记者:正如您所提到的,脱贫摘帽并不是终点。在中国,我们依然需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以及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为了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UNDP能够在促进中国乡村振兴方面发挥哪些作用?

  白雅婷:我觉得你说得很对。如果将中国城乡地区进行比较,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的2.6倍;农村居民往往更为老龄化,55岁及以上约占30%;教育水平也通常较低,仅40%完成初等教育。

  中国的乡村振兴在“十四五”规划中得到了进一步体现,这表明政府正在致力于缩小差距。乡村振兴有利于实现地方经济多元化、改善当地生活条件以及扩大福利体系和公共服务。这些措施能够吸引人们回到农村地区,特别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因为如果当地出现经济中心和强大、多元的农村经济,那就意味着有就业机会。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真正重要的是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执行,加强公共财政管理能力和规划能力,关注妇女、老年人等弱势群体获得新发展机会。

  作为UNDP,我认为无论是在公共财政管理、规划,还是在增加人民收入机会的生计方案等领域,我们都具有专业知识与技能,我们也将继续在这些领域中积极参与。消除贫困和减少脆弱性是我们工作任务的核心。贫困实际上不仅仅关乎收入,也关乎教育、健康以及获取资产的途径。

  中新社记者:不知您是否听过张桂梅的故事?她是中国脱贫攻坚的楷模之一,创办了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她人生中有40多年的时间都在帮助与激励云南山区贫困家庭的年轻女孩追求高等教育。您如何看待教育与扶贫的关系?您认为教育扶贫对于促进性别平等有何意义?

  白雅婷:这是个好问题。我对张桂梅了解不多,但是据我所知她的经历非常感人,她的故事也点明贫困与教育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就像我在之前所说,教育是UNDP用来衡量人类发展的三个标准之一。尤其是在21世纪,自动化和数字经济塑造着我们的生活,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能使人们为新的世界做好准备,并确保我们避免新的鸿沟扩大。掌握数字技能的人可以参与现代经济。教育在创造和保持公平竞争环境上非常关键。

  教育也具有很强的推动性别平等的作用,这也是张桂梅具有远见的地方。正如你介绍的那样,她从几十年前就坚持这么做。举个例子,全球7.5亿文盲中2/3是女性。如果女孩没有受教育的机会,这将影响她们在就业市场中的定位。就全球平均水平而言,与男性从事相同类型工作的女性,收入要低16%。相反,女孩多接受一年初等教育就意味着她进入就业市场后获得的收入将上涨10%至20%。因此,帮助女性脱贫是非常明智的投资。如果女性有工作,她们可以更加独立,还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免受家暴等伤害。

  作为UNDP,我们实际上将性别视角列为我们每年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我们的性别不平等指数(GII)也将教育作为标准之一。据2019年的数据,中国的GII在全球162个国家中排名第39位。

资料图:10月15日,张桂梅在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给同学们讲话。图片来源:ICphoto
资料图:10月15日,张桂梅在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给同学们讲话。图片来源:ICphoto

  中新社记者:我们再来聊聊气候变化的话题。中国日前公布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一项关键任务。您如何评价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所设下的目标?

  白雅婷:我前面已经提到,去年中国在联大会议上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将对世界能否从灾难性气候变化的边缘退回安全地带产生重大影响。

  我们对“十四五”规划聚焦于应对气候变化表示欢迎。中国计划五年内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令人感到鼓舞。但挑战在于,如果中国经济增长过快,将很难达成目标。中国80%的排放量来自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煤炭仍占中国一次能源的56%。从总量控制和减少排放的角度出发,限制煤炭消费绝对至关重要。对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而言,这都绝非易事。

  但我们已看到积极的信号。比如,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数据,即使预计总能源需求将增加,2025年煤炭消费量也将限制在42亿吨,接近当前水平。再比如,“十四五”规划没有设定GDP具体增长目标,而是“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这表明中国正在从高速增长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增长过渡,为追求环境目标留出了更多空间。

  中新社记者:我们注意到,有观察人士认为中国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想要实现“碳中和”目标极具挑战性,您对此有何看法?

  白雅婷:首先我想说,这对世界上所有国家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从各国在《巴黎协定》下提出的减排承诺(的评估)可以看到,到2030年,所有国家和地区的排放量(与2010年相比)合计仅减少0.5%,这将与全球升温控制在1.5或2摄氏度以内所需的45%的减排量相去甚远。所有国家都为此而苦苦挣扎。

  对中国而言,确实是一个挑战。因为与世界上其他经济体相比,中国仍是一个快速增长的经济体。从根本上讲,这意味着单位GDP碳强度的下降速度必须足以抵消因经济增长而增加排放的速度。这非常复杂,需要控制能耗。虽然我认为排放量必须在2030年之前开始下降具有挑战性,但我确实相信,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国家可以做到这一点,那就是中国。因为中国已经通过脱贫攻坚战的胜利证明,这个国家能够凭借长远的眼光与规划来实现目标。中国正处于有利位置,因为中国已经在进行绿色经济转型。

  认为应对气候变化与经济增长只能二选一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延迟解决气候变化的成本将高得多,等待的时间越长,成本就会越高。实际上,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同时保持经济增长是可能的,特别是在像中国这样的国家。中国是绿色技术的领导者,其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占世界的1/3,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占世界的1/4。在中国绿色行业,可再生能源实际上已经创造了比化石燃料部门更多的就业机会。绿色能源有430万个工作岗位,燃料部门和煤炭部门有400万个工作岗位。此外,中国还处于低碳交通发展的前列。

白雅婷(Beate Trankmann)接受<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 田雨昊 摄
白雅婷(Beate Trankmann)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中新社记者:您提到了低碳交通,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您有何看法?对此有哪些建议?

  白雅婷:交通运输业占全球碳排放量的1/3,因此低碳交通尤为重要。中国在该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约占世界一半,连续五年保持世界库存和销售的最高纪录。想要进一步扩大和加强中国这场新能源出行革命,我认为有四点需要注意。

  首先,从整体看待汽车的碳足迹,不仅仅是用户端的全链条排放,也包括电池生产、处理和回收过程中的全链条排放。目前,回收一个锂电池的成本是生产一个新电池的五倍。为了减少碳足迹和原材料对环境的影响,我们必须降低回收成本。

  其次,促进车辆电网整合。这意味着电动汽车不仅可以充电,还可以放电,通过双向充电实现分散式存储,通过车辆到电网,实现车辆电网整合。可再生能源往往在中国西部地区生产,但那里能源需求实际上很低,主要经济重心在东部,而分散式存储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再次,将新能源汽车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农村地区拥有更多空间,意味着更多的停车位与充电点。此外,在逐步淘汰传统内燃机车辆的过程中,农村人口可能会失去他们赖以生存的出行工具或是谋生工具,因此也需要考虑到公平问题,为其予以补贴。

  最后,促进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并补贴该技术发展。氢燃料电池具有很大的优势,可以存储大量能量。

资料图:无人驾驶微循环电动巴士在雄安市民服务中心准备搭载乘客出行。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 张远 摄
资料图:无人驾驶微循环电动巴士在雄安市民服务中心准备搭载乘客出行。 中新社记者 张远 摄

  中新社记者:南南合作是UNDP的中心任务。对于中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特别是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方面,您有何期待?

  白雅婷:中国作为重要参与者,能够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尽管大家都在谈论气候变化,但全世界平均每周都有超过4.4个新的煤炭发电站建成,如果我们想减少我们的碳足迹,这显然太多了。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近日发表了非常有力的声明,呼吁各国停止对煤电厂的融资,并将投资转向可再生能源。中国在其中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也是UNDP与中国共同努力的领域。

  我们即将与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就全球低碳转型以及“一带一路”的发展路径发表的报告提出中国在国际合作中如何减少碳排放的三项建议:第一,继续推进清洁技术的创新、发展及转让;第二,引导资金流向低碳项目,在与伙伴国的合作中,将海外投资从煤炭和化石燃料领域转移出去;第三,加强伙伴国转向低碳发展的能力。我认为这些都是中国可以作出贡献的地方。UNDP实际上一直在与中国开展能源领域的南南合作和三方合作。例如,受到丹麦政府资助,我们与中国、加纳和赞比亚合作,为这些国家提供可再生能源技术。我们正在努力将可再生能源方法与消除贫困相结合,通过可再生能源技术,如光伏电池,为其他国家的偏远地区提供电力解决方案。

资料图:青海海西新能源发电厂。王国栋 摄
资料图:青海海西新能源发电厂。王国栋 摄

  中新社记者:我们知道您本科在汉堡大学读中国研究学,当时为何选择这一专业?中国哪些方面最吸引您?

  白雅婷:我一直对学习语言感兴趣,中文也让我着迷,因为它是如此与众不同。而且,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可以追溯到千百年前的古典文学。我认为通过一门语言能够更好地理解一国文学、文化乃至整个国家。上世纪90年代初,作为学生的我第一次来到中国旅行时就感到这里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因为中国是一个如此多元化的国家,由北至南、从东到西是如此迥异,在不同地区生活的人民及其食物也是不同的。

  很显然,无论是我在上世纪90年代初时认识的中国,还是在2000年代初在UNDP驻华代表处工作时所认识的中国,都与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国截然不同。作为一名发展专业人士,我认为追随与见证中国的发展故事是很吸引人的。有很多不同的事物吸引着我来到中国,从语言到文化,再到我有幸在这里从事的工作,我对于自己职业生涯现阶段所拥有的感到非常开心。有机会回到中国,作为UNDP与中国一同致力于应对我们刚刚在采访中讨论的所有这些发展挑战,是我的荣幸。这里让我梦想成真。(完)

【编辑:叶攀】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