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镇馆之宝】范德伟:“中华第一灯”西汉长信宫灯何以成为绿色环保灯具“鼻祖”?

发布时间:2023年02月03日 19:20     来源:中国新闻网

  【解说】长信宫灯,西汉的一件铜鎏金青铜器,大约制成于西汉前期,距今已经2000多年。这盏灯于1968年在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出土,因为灯身上刻有“长信”的铭文,所以取名叫长信宫灯。作为河北博物院“镇馆之宝”和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之一,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长信宫灯被誉为“中华第一灯”。近日,河北博物院学术研究部研究馆员范德伟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解读长信宫灯“黑科技”之谜及其在世界灯具史上的独特价值。

  【同期】河北博物院学术研究部研究馆员 范德伟

  咱们现在看到的长信宫灯这么熠熠生辉,其实考古人员最初发现它的时候,它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由于它是葬在山体,这个墓室是挖掘在山体当中的,由于2000多年一些自然灾害和墓室的塌陷,(长信)宫灯发现的时候是散落在地的,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经过修复人员科学修复了的。

  【解说】从最初的火把到后来的灯烛,古代灯具使用的燃料各不相同,长信宫灯的价值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它的环保理念。

  【同期】河北博物院学术研究部研究馆员 范德伟

  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人们使用的就是灯烛,是用剥了皮的麻杆浸透了油脂制作而成的,它实现了照明功能,可是油脂点燃的时候就会产生大量的烟灰,而且还会有刺鼻的气味。

  【解说】长信宫灯整体造型是一位跪地持灯的汉代年轻宫女,两臂之间托持着一盏带罩铜灯,通体鎏金,把汉代宫女的一个日常姿态定格在灯具之上。长信宫灯带有导烟管和灯罩,使用时油烟进入中空的灯体,解决了油灯的烟熏问题。

  【同期】河北博物院学术研究部研究馆员 范德伟

  长信宫灯它是带有一个导烟管的灯,它最大的玄机就是我们看到的宽大的袖管和中空的身体,点燃以后产生的烟灰在热力的推动之下,顺着宽大的袖管进而进入到身体,最终落到长信宫灯宫体的底部,这样就能够实现收纳烟尘,清洁室内空气的目的。

  【解说】长信宫灯采取分铸套接,宫女身体的头部、身躯、右臂和灯座、灯盘、灯罩分别铸造组合而成。各部分严丝合缝又装插自如,清理烟灰烟垢十分方便,其制作工艺水平之高,在汉代宫灯中首屈一指。

  【同期】河北博物院学术研究部研究馆员 范德伟

  和咱们的长信宫灯比起来,西方国家直到15世纪才有我们大家熟悉的著名的科学家达·芬奇发明了铁皮导烟的灯罩,这和咱们的长信宫灯比起来就晚了1500多年,所以说我们中国是最早的利用导烟管和灯罩解决灯烟污染的国家。

  【解说】汉代灯具不仅具有环保功能,还注重灯具使用的便捷性和实用性。长信宫灯灯高48公分,放置于案几之上与古人跽坐时的视线同高,符合当时人们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长信宫灯还能对照明效果进行调整。

  【同期】河北博物院学术研究部研究馆员 范德伟

  长信宫灯这种灯在汉代其实也是属于创新灯型的,它就是有导烟管和灯罩,灯罩组成当中有两片弧形的平板,这个弧形的平板在灯盘的凹槽当中,其中有一片是可以来回拉动的,这样通过拉动弧形的平板,就可以调节灯的照射方向和光照度。

  【解说】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力度。长信宫灯作为国宝级文物中的经典IP,河北博物院围绕长信宫灯设计了一系列文创产品,有“萌版”、“Q版”、二次元等多种不同的风格,与庄严、肃穆的文物形成反差,来满足不同观众的文化消费需求。

  【同期】河北博物院学术研究部研究馆员 范德伟

  到了西汉青铜灯具可以说发展到它的巅峰时期,长信宫灯就是其中的经典之作。我们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炬接力的火种灯,它的创意来源就是我们“中华第一灯”长信宫灯,也是借长信之义,来表达对光明、对希望的向往和追求。

  邢璐 牛琳 翟羽佳河北石家庄报道

  包装:陆越

责任编辑:【吉翔】

版权声明:中新视频版权属中新社所有,未经书面许可的使用行为,本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