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冠疫苗研发为什么又快又好?专家告诉你答案(2021-12-30 22:03:46) -张云涛: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处于国际第一方阵(2021-12-30 21:47:56) -“三重压力”下,2022年中国经济如何实现“稳”与“进”?(2021-12-30 21:24:15) -创新机制、打造枢纽 专家热议大湾区高质量发展(2021-12-30 19:53:39) -中国经济如何“行稳2022”?专家学者共话发展(2021-12-30 19:22:03) -顾惠波:数字化是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重要抓手(2021-12-30 18:14:13) -中国经济的“三重压力”如何应对?四位首席支招(2021-12-30 18:04:40) -2022中国经济如何破局?这场云峰会,干货满满!(2021-12-30 18:02:20) -卢青伟:企业数字化转型只要连接在,服务就不会断(2021-12-30 17:58:15) -华为顾嘉:算法、算力和算据决定数字经济发展(2021-12-30 16:11:34) -李勇:广汽传祺将加速落地混动汽车 全面推进混动化(2021-12-30 16:06:08) -汇丰李峰:金融机构在乡村振兴领域大有可为(2021-12-30 15:01:04) -张云涛:中国疫苗市场增长迅速 二类疫苗份额超一类疫苗(2021-12-30 14:59:47) -从“一群城市”到城市群:如何破解“大城市病”?(2021-12-30 14:56:45) -章启诚:“1+3”模式金融赋能乡村振兴(2021-12-30 14:48:01) -区域协调发展,浙江如何高水平念好新时代“山海经”?(2021-12-30 14:45:29) -迟福林: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需深化改革开放(2021-12-30 14:43:28) -倪外:从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升级 助推大湾区新兴产业发展(2021-12-30 14:03:44) -郭万达:粤港澳大湾区新基建高质量发展体现在“三新”(2021-12-30 14:02:18) -李晓兵:港澳特区发展要与国家发展战略深度对接(2021-12-30 13:50:43) -张燕生: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要打造新的动力源(2021-12-30 13:48:25) -陈广汉:构筑创新型协同体制 助推湾区科技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2021-12-30 13:42:20) -协同创新、开放共享、优质生活 专家热议大湾区高质量发展(2021-12-30 13:40:58) -激发“银发经济”潜力 专家热议后疫情时代机遇和挑战(2021-12-30 08:44:19) -如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大咖热议共同富裕(2021-12-30 07:53:24) -专家热议“银发经济”:前景广阔,需创新服务模式(2021-12-29 23:06:55) -推进共同富裕如何做大蛋糕、分好蛋糕?(2021-12-29 22:59:16) -后疫情时代大健康经济往何处去?(2021-12-29 22:57:40) -中新财经年会举行:行稳2022,中国经济如何应对挑战?(2021-12-29 22:50:38) -李纪珍:实现“双碳”目标要重视人才培养(2021-12-29 22:42:17)

中新财经2021年会在北京举行

年会以“行稳2022”为主题,邀请相关部委官员、经济学家及企业代表,研讨2022年中国与全球发展的新形势、新政策、新动能。 [详细]

行稳2022年,中国经济如何应对挑战?

面对复杂形势,不久前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出明确的稳增长信号。围绕这一任务,2022年将怎么干? [详细]

中国经济“三重压力”如何应对?首席支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国内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这三重压力应如何理解?又该如何应对? [详细]

杨朝飞:环境保护可倒逼经济转型,但要有序推进

杨朝飞表示,环境问题是随发展而产生的,加重也是随发展而加重的。最终,环境问题的解决也将随着发展而解决。 [更多]

徐洪才:需通过政策创新引导资源流向改善性消费

徐洪才表示,我国处于从老龄化社会转向深度老龄化社会的前夜,健康需求、养老需求扑面而来,这是挑战,也是机遇。 [更多]

王文:践行“双碳”目标要注意科学发展

“双碳”无疑是2021年各行各业的热词。王文29日在中新财经2021年会上用了“三个高效”来概括“双碳”当前的热度。 [更多]

吴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核心是要让专业技能人士增多

吴萨表示,中等收入、低收入不仅是收入的概念,收入只是表征,核心是职业概念。 [更多]

李纪珍:实现“双碳”目标要重视人才培养

李纪珍称,目前“双碳”人才的培养仍存在一些痛点,体现在师资、研究、体系构建等多个方面。 [更多]

杜鹏谈中国养老产业机遇:要抓住低龄老年人需求

杜鹏表示,中国的老年人正发生结构的变化,要抓住低龄老年人的需求。 [更多]

徐全胜:未来建筑要节能减排 还能给城市反向充电

“未来真正的建筑,不仅要节能减排,还得能产能,能给城市反向充电。”徐全胜29日在中新财经2021年会上表示。 [更多]

李治:企业通过慈善参与共同富裕是对自身的长远投资

李治29日在中国新闻社主办的“中新财经2021年会”上表示,企业通过慈善参与共同富裕是对自身的长远投资。 [更多]

陈秋霖:互联网医疗服务深度在增加 未来发展可期

中国在需求侧、供给侧、政策端都在快速推动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同时互联网医疗服务的深度也在增加,他对未来发展趋势持积极态度。 [更多]

白景明:房地产税是共同富裕中实现“房住不炒”的必要手段

白景明指出,在房地产税立法改革上,中国采取了稳中求进的推进方式,是兼顾公平和效率的。 [更多]

从“一群城市”到城市群:如何破解“大城市病”?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涵指出,避免“大城市病”的重要路径是发展城市群。 [更多]

协同创新、开放共享 专家热议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多位专家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云峰会指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创新驱动,做到协调、开放、共享。 [更多]

张燕生: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要打造新的动力源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指出,粤港澳大湾区要打造开放的动力源、现代产业新的动力源、新的消费动力源。 [更多]

李晓兵:港澳特区发展要与国家发展战略深度对接

南开大学台港澳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晓兵表示,在国家发展整个大局下,港澳两个特区与整个国家的发展战略要进行深度的对接。 [更多]

顾嘉:算法、算力和算据决定数字经济发展

华为中国运营商市场洞察部部长顾嘉称,数字经济无论是在规模,还是发展速度上来看,都有可能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一个重要的抓手。 [更多]

区域协调发展 浙江如何高水平念好新时代“山海经”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周华富称,山海协作工程是一个市场化扶贫大平台,走出了以互补促协作、以协作促双赢的双向合作共赢模式。 [更多]

章启诚:“1+3”模式金融赋能乡村振兴

浙江省财政厅党组成员、浙江省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章启诚分享了“1+3”金融赋能乡村振兴模式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 [更多]

顾惠波:数字化是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重要抓手

浙江甲骨文超级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顾惠波表示: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兴旺,数字化是其最重要的抓手。 [更多]

张云涛:中国疫苗市场增长迅速

国药集团中国生物首席科学家张云涛表示,近两年,中国疫苗市场规模增幅远远高于全球市场的增幅。 [更多]

从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升级 助推大湾区新兴产业发展

上海社会科学院港澳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倪外表示,未来面向新兴产业,粤港澳大湾区要从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转变和升级。 [更多]

粤港澳大湾区新基建高质量发展体现在“三新”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表示,大湾区新基建要高质量发展,体现在“三新”,即新交通、新科技、新口岸。 [更多]

构筑创新型协同体制 助推湾区科技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陈广汉表示,应重点发挥湾区核心城市在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构筑一种创新型的协同体制。 [更多]

卢青伟:企业数字化转型只要连接在,服务就不会断

腾讯企业微信副总裁卢青伟称,连接,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底层逻辑,是企业增长的‘稳’心丸。作为企业,需要加快数字化转型。 [更多]

迟福林: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需深化改革开放

迟福林表示,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战略目标是打造我国重要的开放门户,关键之举在于在海南建立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市场。 [更多]

李峰:金融机构在乡村振兴领域大有可为

汇丰中国副行长兼首席客户官李峰表示,乡村振兴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一环,而金融机构在这个领域的确可以大有作为。 [更多]

李勇:广汽传祺将加速落地混动汽车

“混动会是未来15年内最有效的减碳技术之一。”云峰会上,广汽传祺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勇做出这样的判断。 [更多]

李毅中29日在中新财经2021年会上谈及制造强国建设时表示,中国的工业化还要走一段很长的路。
2021年,在全球疫情形势严峻、供应链严重受阻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增速领先世界主要经济体,明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挑战不小,但有利条件仍然突出。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表示,中国规范平台企业行为的治理,是要支持持续创新、支持有序发展,最终目的是支持共同富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